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11篇

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11篇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聆听王艳老师在教学新授课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教师注意调动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11篇,供大家参考。

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11篇

篇一: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聆听王艳老师在教学新授课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新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题目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在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尝试列出下面的三种方法,并且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第一种:2.5÷0.4=6.25(个)第二种:2.5÷0.4≈6(个)第三种:2.5÷0.4≈7(个)

  王老师采用了验证的方法教学,0.4×6=2.4(千克),2.4〈2.5,在解决王阿姨的问题时,应用了“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同学读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学生出现2种答案:

  1、16个2、17个再小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16个还是17个?)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礼盒数取整数,16.666…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红丝带不够包装17个礼盒,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

  因此礼盒数应去尾取整。教师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

  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瓶子最多盛0.4千克,一共有2.5千克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用包含除法的方法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解决问题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

  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实物投影是这节课的亮点。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

  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篇二: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设计思想本节课是教学求商的近似数中进一法去尾法实际运用的教学由于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加之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教师可以用现实实例将学生引入现实事例中弓i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然后通过大量实例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讨论让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的来由用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课后的小结使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产生深刻的认识

  。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设计思想本节课是教学求商的近似数中进一法、去尾法实际运用的教学,由于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加之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教师可以用现实实例将学生引入现实事例中,引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然后通过大量实例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讨论让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的来由、用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课后的小结使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产生深刻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和“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去尾”和“进一”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较熟练地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教法生活实例引入法、自主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开门见山、谈话导课、自然过渡今天要学习的新知。二、探究新知

  1、通过分饮料给小朋友喝的例题,提问:说说获得什么数学信息?追问: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式并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问:你认为这题应该保留什么数?为什么?除到什么地方就可以不除了?质疑:根据以前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为什么这题保留整数,看十分位,十分位上是6,应该用五入法,应该是7,怎么你们同意是6个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把这种类型的题目叫做“进一法”。(板书:进一法)说明:像这样的题目,直接用约等于几即可。

  2、通过老师买作业本的例题,你获得什么信息?怎么计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也就是不管后面的数是几,都要向前一位进一。(板书:进一法)

  三、合作学习对比前面的两个例题,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提问:这一题跟刚才一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让学生明确:(1)两种方法都是题目中并没有要求,而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取了商的近似值,并且都是取整数商,。(2)都不能用四舍五入法。(3)第一种情况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舍去,所以叫“去尾法”;而第二种情况不管余数是几,都只能在商的个位上加上1,所以叫“进一法”。将求商的近似值的各种情况作了梳理与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而应采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使学生对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四、精讲点拨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

  “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近似值。五、基础训练

  1、按要求取近似值2、判断六、巩固训练1、练习。1.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需要几个袋子?2、有11吨煤,用载重2吨的货车去运,需运几车?3、手工课上,同学们制作一只风筝需要0.18km的风筝线,现在有4.8km的风筝线,可以做几只这样的风筝?4、张老师计划用500元钱买体育用品。他用225元买了5个篮球,剩下的钱购买足球,每个足球72元,可以买几个足球?

  这一强化训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去尾法、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实用价值;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根据题意很快地作出判断,迅速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七、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对商的近似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又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值应用方法:四舍五入普通情况

  去尾法剩下的东西不够进一法剩下的东西不能舍弃

  教学反思:课前通过生活中实例,把学生引入研究讨论问题的情景中,同时对此类问题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最后,再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概括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落实。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讨论,学生对取商的近似值有着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比较好。存在的几点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去尾法”和“进一法”概念讲清楚,重点不突出。2、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情况使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使用“进一法”,应该让学生开动脑筋,自由阐述,但在这方面,自己做的不够。3、没有真正的信任学生,放手课堂,自己讲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4、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解决问题”,在这堂课里,没有紧紧的围绕这个主题来上,较多的是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

  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篇三: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北仑区岷山学校虞赛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39例10。【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编排的内在逻辑联系分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及用“四舍五入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课的”解决问题"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例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知道生活中除了用"四舍五入法”的方法求近似值,有时还需要用别的方法求近似值,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应用。本节课根据两个具体的情境,将求商的近似值的各种情况作了梳理与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求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评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梳理,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解决问题时要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秋游情境将两个例题和对比练习题贯串起来,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等形式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后,能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深刻体验到求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学会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去思索.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同学之间的互相补充、评价质疑中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商”。最后通过多层次练习强化,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类化,拓展思维,提升能力。【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

  似值。2.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进一”法和

  “去尾”法的应用价值.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解题策略的巧妙运用,体验数学乐趣。4.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能力和认真审题、细心计算,及时检验的

  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难点是理解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教师谈话,创设秋游情境,引出问题。师:同学们,首先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下星期学校要组织去秋游了!一提秋游,很多同学的脸上马上露出兴奋的表情!501班的小强也特别开心,和妈妈一起走进超市购物,为秋游做准备。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呈现问题:小强和妈妈还买了一袋棒棒糖有12支共19.4元,你能算一算每支需要多少钱吗?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集体交流.预设:生1:19.4÷12=1.616…(元)每支1.616…元

  生2:19.4÷12≈1.62(元)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以元为单位一般保留两位小数,表示1元6角2分

  生3:19.4÷12≈1。6(元)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分币,所以保留一位小数,每支1元6角。

  生4:19。4÷12≈2(元)保留整数算出每支大约2元.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同学们结合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运用除法,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自然引出并复习学生对求商的近似值一般方法的理解,

  为本节课学习的“进一法”、“去尾法”与“四舍五入法”区别做好铺垫。】

  二、延续情境,探究新知。1.情景创设:妈妈还准备为小强自制一些食品让小强秋游时带去跟同学一起分享,让我们一起走进妈妈的厨房(1)课件呈现问题(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2)阅读与理解: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解读题意。

  分析与解答:小强的妈妈到底需要准备多少个瓶子呢?请你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若发现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答案,发给学生磁性小黑板让他们书写并展示在黑板上,然后结合学生不同的方法进行交流。预设:生1::2。5千克香油,每个瓶子最多盛0.4千克,需要几个瓶子用除法计算?2.5÷0.4=6。25(个)答:需要准备6。25个瓶子.

  生2:学生提出问题: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③那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生3: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2.5÷0.4≈6(个)生4:学生批判提问:不对,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入瓶子

  吗?6个瓶子能装下这些油吗?生5:学生反思检验:(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生6::需要保留整数2。5÷0。4≈7(个)生7:2.5÷0.4=6(个)……0。1(千克)6+1=7(个)再一次证明需要7个瓶子.教师结合学生的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交流、反思.(2)反馈练习:妈妈还准备为小强做一些蛋糕。请看这一个问题,小强解决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判断:(2)小强的妈妈买了2.5千克面粉自制蛋糕,每个需要0。4千克面粉,她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2.5÷0。4=6。25(个).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做出判断。预设:生1:不对,蛋糕的个数也不能用小数表示,应该用整数表示.

  教师故意设问:有道理吗?也要保留整数,答案从刚刚解决得问题中信手拈来2.5÷0。4=6。25(个)保留整数也是7个。

  生2:还是不对,如果是7个的话,7×0.4=2.8(千克)面粉不够了。生3:那只能做6个了。师:谁还有办法来证明只能做6个。生4:2。5÷0。4=6(个)……0.1(千克)余下的0.1千克不够做一个蛋糕。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句。2.情境创设:礼品包装。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还要为秋游活动准备一些礼物.课件出示问题(1)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阅读与理解: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桌互相解读题意并尝试解决。然后反馈交流.预设:生1(实物投影):25÷1.5=16.666…(个)≈17(个)箱子是一个一个的,不能用小数表示,所以算出以后我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了整数,后来想想不对:17×1。5=25.5(米)25。5米>25米红丝带不够了。所以我保留整数等于16个。生2:我是这样算的25÷1。5=16(个)……1(米)剩下的1米不够包装,所以只能包装16个.教师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引导、完善。最后小结并板书算式和答语。(2)反馈练习:小强也解决了一个关于礼品盒的问题,请你判断他解决正确吗?课件出示问题:判断:(2)妈妈要把25千克糖果装进礼品盒,每个礼品盒最多装1.5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礼品盒?

  25÷1.5=16。666…(个)≈16(个)学生齐读并审题思考一会。预设:生1:16个不够,刚才我算了一下16×1.5=24(千克)还剩下1千克还需

  要一个瓶子装。教师引导:根据答案算一下结果盒子不够装。所以你认为需要准备……17个礼盒.3。观察比较,小结归纳。课件展示刚才解决的四个问题,同学们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法与经验要要与大家

  分享吗?预设:生1:每两题都是用同一个算式解决的,但是最后保留整数是结果却不一样。(课件点击闪烁每组两题)

  师:是呀,算式一模一样,最后解决问题的答案却不一样。师:那不一样在什么地方?你还发现了什么?生2:像这样装香油、装糖果的问题,求需要几个瓶子,几个盒子,无论十分位的数是多少,都往整数部分加1了。教师引导归纳进一法并板书。生3:像求可以做几个蛋糕、包装几个礼盒的问题时,当剩下的面粉、丝带不够了,我们保留整数把小数部分去掉。教师引导归纳去尾法并板书。总结:在刚才解决秋游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时,我们明白取商的近似值不一定都用“四舍五入法”。根据实际需要有时用进一法,有时用去尾法。【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秋游情境把两个例题和两个对比习题贯串起来,

  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乐于探究、乐于解决得学习情境,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和热情,期待演绎一个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辨析、不断反思,教师有效引导、点拨、

  完善、提升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其中适时渗入两个数据相同,问题情境不同的

  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

  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而应采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使学生对商的近

  似值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更为全面的理解。】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基本练习.想一想下面的问题如果要取商的近似值是“进一法"还是“去尾法"?跟你的同桌轻声交流一下.课件出示问题:(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他可以买回几本?(2)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

  预设:生1:第一题应该用去尾法.因为买词典时剩下的钱肯定不够再买一本了,所以我们要去尾。生2:第二题应该用进一法。因为装葡萄时如果有剩下的肯定需要再加一个箱子才能全部装完。同桌分工合作各算一题,并把对方计算出来的结果检验一下。然后展示交流:生1:100÷18.5=5。405……(本)≈5(本)

  同桌生2:我检验了一下5×18。5=92。5(元)100—92。5=7.5(元)不够买了。

  生3:计算时,我们只要算到整数部分就行了,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道题目用去尾法,直接可以保留整数部分。归纳:先判断是去尾法还是进一法,计算到整数部分我们就可以直接根据实际需要取答案了。

  生4:680÷15计算到整数部分是45,需要几个箱子要用进一法,所以最后答案是46。

  生5:我是这样检验的:假设少一个45×15=675(千克)680-675=5(千克),还需要一个箱子才能全部装完,所以要46个.

  【设计意图:这一强化训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去尾法、进一法求商的

  近似值的实用价值;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根据题意很快地作出判断,迅速确定解决

  问题的方案。】2。综合练习:连一连。(1)做一套儿童服装需用布2。4米,现服装厂运来50。1米布,那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2)煤场有一堆50。1吨重的煤,王伯伯每次最多能运2.4吨,至少要运几次才能运完?(3)王阿姨买了2.4千克黄豆共50。1元钱,她大约买了多少千克黄豆?(得数保

  留两位小数)50.1÷2。4=20。87550。1÷2.4≈2150.1÷2.4≈20

  50。1÷2.4≈20.88(4)李叔叔骑自行车,2.4小时骑行了50.1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轻声地讨论交流。把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算式连起来。学生自由回答。选择喜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算式和答案。说说理由.课件随机出现相应的单位名称.小结:看来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需要来取合理的答案,有时需要算出精确得数,有时要用四舍五入,有时是进一,有时又要去尾.

  【设计意图:这一综合训练,把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了贯通,能帮助学生体会现实生

  活中的问题是多样多变的,使学生明白审清题意,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取近似

  值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拓展练习:小强家又遇到了新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小强家的厨房地面长2.1米,宽1.3米。现在要在地面铺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最少需要准备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2)★★有一张长2.1米,宽1.3米长方形铁皮.现在要在上面剪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最多可以剪多少块这样的正方形小铁皮?学生阅读并理解题意。教师提出要求:自己试着想想算算,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找同桌商量商量,还可以画画图帮助我们理清数量关系。教师巡视答疑解难,并搜寻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最后展示交流:预设:生1:先算出地面面积:2.1×1。3=2.73平方米=273平方分米。

  再算出地砖的面积:2×2=4平方分米273÷4=6.258,因为要准备多少块瓷砖,我要用进一法保留整数69.生2:第二题因为剪正方形,剩余的肯定不够剪一个了,所以我直接用了去尾法。生2:通过画图,发现第二题68个不对。剪正方形的时候沿着长剪,最后剩下1分米不能再剪了。沿着宽去剪也会余下1分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明白第二题的数量关系,并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多样多变,

  只有认真审题,理清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又是一组数据相同,问题情境不同的对比练习,把学生又置于新的学习冲突中,表面看来完全合乎逻辑的解释:准备瓷砖的问题要用进一法,剪正方形时用去尾法。但是“一目了然的示意图”才使孩子们顿时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奥妙,解题策略的巧妙,同时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下来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没有问题?

  总结: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取商的近似值时除了以前学到的四舍五入法,现在明白了有些问题要用进一法,有些要用去尾法。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回到生活中再去找一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拓展畅谈新认识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方

  法进行总结,对所学新知“进一法"和“去尾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四舍五入取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在此

  基础上学习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看似简单,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的激情,演绎全体参与,生生互动的生本课堂的精彩?如何通过对比贯通,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刻体验灵活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进一法和去尾法在实际解题中的实用价值?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反复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充分预测学生的潜能,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1。从学生已有的小数除法的知识经验出发,巧妙地创设“秋游”情境把复习和例题贯串起来,设计自主探究、展示交流、评价质疑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自主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深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灵活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学生的近似值,就知识上来讲对学生没有任何难度,但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有时不适合用四舍五入法?为什么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呢?教学中我为学生设置熟悉的具体的问题情境,并巧妙地在每一个例题后设计了一个对比习题,创设学习冲突,学生自然真切地感受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认真审题的必要性,策略选择的灵活性,检验反思的重要性,有思辨,有交流,不断借鉴,

  共同提升。正同罗杰斯所认为:有意义的学习远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增加,而是一个人所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会与这种学习经验相互贯通。

  3。注重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有效性.因为本节课所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每一道题的设计都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练习实效,练习环节安排层层递进。无论是判断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都注重训练学生有效思考,进而落实有效教学。

  

  

篇四: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本节课内容孩子不容易掌握,会受前面所学“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影响。可能会“不知所措”。“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明白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可以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而且能清楚的明白各自的使用场合与情况。并且学生也掌握了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理念,采用导学自主模式,注重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景,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去,两道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出现问题及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学生初步感知“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看板书对这两种取进似值的方法进行对比,出示一些填空题让学生练习,加深理解,同时又找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讲授新课时,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尝试计算。(二)激发交流讨论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再针对两个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明白为什么例题用四舍五入法不行了呢?为什么结果是6.25个,但正确答案是7个呢?抓住这个矛盾展开讨论交流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知道这种方法叫“进一法”。从而知道“四舍五入”法在此例题中显然用不上,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结果。(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交流中感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决定,才可以行的通。(四)学生与教师耐心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发言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评价。(五)做“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六)通过举例子进一步使“进一法”和“去尾法”与生活相连渗透

  最后,在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方法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经过对比归纳总结方法,出示具体的名称,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进一法”和“去尾法”?最后就是几个练习。

  上完课后,我觉得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重难点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最后一道拓展练习还是没有给学生完全放开,不相信学生

  的能力,总是怕他们出错,对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没有做及时引导,比如一道练习题,学生上台演板的也是对的不能否定,应该让该生说说他的理由,我却没有这样做。还有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自己总是包办代替,心中还是没有完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我想以后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确实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教材分析: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

  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近似值。

  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2)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近似数16。

  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掌握具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引导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体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并掌握具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用所学习的方法截取商的近似值。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1、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知识。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小组交流前置作业2、“进一法”(1)交流反馈(2)在讨论争辩中明白采用“去尾法”的道理与方法(3)教师归纳小结

  这道例题我们用的是一种新的取近似值的方法——“进一法”,在用这种方法取近似值时:瓶子数量只能是整数,6个瓶子装不下,要7个瓶子才能装完。6.25的十分位上是2,也要向前一位进1。也就是不管十分位满不满5,都想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4)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要用的“进一法”?教师归纳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求需要多少容器、布袋、车辆等物品的数量时,根

  据需要,求得的结果用“进一法”取整数。(设计意图: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

  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2.“去尾法”明确:这道例题我们用的是一种新的取近似值的方法——“去尾法”,在用这种方法取近似值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都要舍去。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要用的“去尾法”?教师归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计算的结果不一定都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实际需要取近似值。如求包装纸、包装袋等包装物品的数量时,计算结果要用“去尾法”。3、引导学生比较(1)和(2)两题在取商的近似值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不同点:(1)是向整数部分进一;而(2)只取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舍去。)4、小结:“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近似值。(设计意图: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三、我的问题和收获(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篇五: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五年级上期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

  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体会近似数的生活意义,并能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Ppt,随堂导学案,练习课小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含课堂练习安排)

  设计意图(2次备课)

  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二、导入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国庆节的时候超市搞促销,小强妈妈买了好多的东西回来,但是妈妈购物后遇到了一些难题,你们愿意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妈妈解决问题吗?(课题板书:解决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可以帮助妈妈解决哪些问题?课件出示:6瓶饮料17元,帮小强妈妈算一算平均每瓶饮料大约多少元?

  学生尝试解决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根据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去灵活处理计算的结果。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下面小强妈妈遇到的问题该怎样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处理计算结果呢?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小数部分保留不同位数的结果或者,让学生说明理由。

  三、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四、(一).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课件出示情境图、例题信息

  部分)

  生:小强的妈妈要将香油分装在

  师:从情境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

  学信息?

  盛.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

  学问题吗?

  生: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提问预设: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新授知识

  2、完善问题后,生再次读题,

  初步分析题意。

  生:÷

  3、师:这个问题你打算用什么

  方法解决?能列出算式吗?

  生:要求需要几个瓶子就是求里

  面有多少个.4、

  5、师:你能说说用除法解决的理由吗?

  6、

  7、

  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2.5÷=(个)

  8、3、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并汇报

  9、

  2.5÷≈6(个)2.5÷≈7(个)

  10、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11、

  4、针对不同答案小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6个,个还是7个?)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优化得出一般方法

  小组汇报:瓶子不能有个,应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是6个,但是6个瓶子不能装下kg香油,只能

  装kg,剩下的kg还需要1

  师:到底是需要个、6个还是7个瓶子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

  师根据学生汇报完善板书:2.5÷=(个)≈7(个)强调:用约等号连接。

  师:同学们用验算的方法证明需要7个瓶子,我们再来用演示的方法寻找正确的答案。(课件演示分装香油)

  5、教师归纳:

  (至少需要几条船、至少需要几

  条车、用筐子装水果、用汽车拉6、香油是值得珍惜的油品,我们要做勤俭节约的好孩子。瓶子石头至少要运几次、用袋子装粮

  的个数必须取整数,不适合用

  “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食至少要几个麻袋……)在这里,装满6瓶后,不管余下多少,只要有剩余,都需要多准备一个瓶子。也就是:在解决问题时,我们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整数,且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像这样取近似值的方法,叫“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7、举例:

  8、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用“进一法”取近似值的例子?

  9、

  (二).教学例10(2),学习“去尾法”。

  师:像生活中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那小强妈妈接下来遇到的难题,是不是可以借助上面“瓶子问题”的解题经验解决呢?

  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5÷=…≈17(个);25÷=…≈16(个)

  1、出示例题,自主探究

  2、(课件)出示:小强妈妈在超生在老师的引导要求下思考并市买了一根25米长的丝带包装讨论问题,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礼盒,每个礼盒要用米长的丝带,这些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因为×17=(m),丝带不够,所

  盒?

  以这里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

  3、

  要舍去,取整数16,即只能包

  装16个礼盒。师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

  独立尝试列式解答,生汇报完后

  老师把两个算式写在黑板上。

  2、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生活中礼盒个数用什么数表去尾法示?

  ②能包装17个吗?你能计算验证吗?

  ③剩下的不够包装一个礼盒,怎么办?

  请把你的思考结果和同桌讨论(最多可以做几件衣服、最多可

  一下。

  以做几个蛋糕、等距离栽树最多

  可以栽几棵?)

  3、师小结:

  师:其实在解决问题时,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整数,且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一律去掉小数部分的情况,像这样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让你给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板书去尾法)

  除了“四舍五入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用“去尾法”取近似值的例子?

  总结:材料加工求个数或购物求数量。

  相同之处,题目都没明确要求取近似数,我们都自觉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两种方法都要把尾数去掉保留整数。不同在于一个用“进一法”,一个用“去尾

  法”。

  (三)、对比辨析,探究提升

  1、回顾小结:

  同学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帮小强妈妈解决了这么多求近似数的难题,回顾例10中的两道题,对于取商的近似数,你们又有了哪

  些新的认识?

  除到个位,确定有余数即可

  2、观察比较:

  接下来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异同?

  教师小结:在实际生活中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灵活的运用“进一法”“去尾法”。

  

篇六: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本节课内容孩子不容易掌握,会受前面所学“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影响。“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能够广泛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明白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能够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而且能清楚的明白各自的使用场合与情况。并且学生也掌握了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理念,采用导学自主模式,创设了小强过生日的情景,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去,两道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出现问题即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学生初步感知“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看板书对这两种取进似值的方法实行对比,出示一些填空题让学生练习,加深理解,同时又找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讲授新课时,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尝试计算。(二)激发交流讨论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再针对两个答案做出准确的选择。从而明白为什么例题用四舍五入法不行了呢?为什么结果是6.25个,但准确答案是7个呢?抓住这个矛盾展开讨论交流选

  择准确的答案,并知道这种方法叫“进一法”。从而知道“四舍五入”法在此例题中显然用不上,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结果。(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交流中感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决定,才能够行的通。(四)学生与教师耐心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发言中的信息,实行充分的肯定与即时的评价。(五)做“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六)通过举例子进一步使“进一法”和“去尾法”与生活相连渗透

  上完课后,我觉得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重难点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有很多问题

  1、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足,导致一些后进生跟着跑,教学进度过快。

  2、学生回答问题回答一半,回答到点子了,我就打断后面的话,缺少耐心。

  我想以后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确实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七: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邱县第二实验小学杜金敏邱县第二实验小学杜金敏邱县第二实验小学杜金敏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取商的近似数后的一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取商的近似数后的一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取商的近似数后的一节内容主要是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主要是内容主要是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主要是内容主要是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主要是与平时的四舍五入法相区别所以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与平时的四舍五入法相区别所以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与平时的四舍五入法相区别所以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与四舍五入法对比来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与四舍五入法对比来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与四舍五入法对比来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邱县第二实验小学杜金敏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取商的近似数后的一节内容,主要是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主要是与平时的“四舍五入”法相区别,所以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与“四舍五入”法对比来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首先我通过用竖式计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来链接新知,复习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然后在新知探究部分,我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该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这样列?3、想一想,到底需要几个瓶子?4、你是怎样对商取近似数的?与以前的取近似数方法有什么不同?重点强调第四个问题。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展示的时候,按照自学提示进行逐步讲解,知道“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最多可盛0.4千克的玻璃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答案是2.5÷0.4=6.25≈7个,学生只是按照课本的分析说出来,但是不明白为什么十分位的2小于5还要进一,所以我及时补充,“为什么结果取整数?6个瓶子可以吗?”引导学生思考并验证,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有剩余,剩余部分虽然不能再装满一个瓶子,可是仍然需要一个瓶子,所以要取7个,紧接着指出进一法就是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是“进一法”。随后在展示“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用1.5米的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时,要让学生重点强调25÷1.5

  =16.66„≈17,为什么十分位的6大于5还要舍去尾数,让学生进行计算验证。指出去尾法就是就是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去尾取整数,这是“去尾法”。整节课我采用对比学习法,将“进一法”、“去尾法”与“四舍五入”法对比来学习,是本节课的亮点。但是在学生展示完后,教师点拨、补充时语言组织不够严密,还有重复现象,浪费时间。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先让学生判断该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然后是解决问题,问题由浅入深,有梯度,整节课目标达成度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比、练习学习新知并学以致用,效果很好。

  

  

篇八: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今天上了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一课,这节课的难点在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法取近似值。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中的疑问。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交流,参与热情高涨。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好,通过展示自学心得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

  然后,我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去尾法”、“进一法”的例子,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展示自己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李枝蔚把原本该用去尾法的理解成要用进一法。班上同学指出她的错误后,我马上说:“究竟什么时候用进一法、什么时候用去尾法,看来够让人迷惑的?谁能总结一下,怎样才能不混淆?”孩子们马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孩子们各抒己见,面红耳赤。最后集合全班同学的发现,大家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在准备材料上要用进一法,就是要准备充足一点,比如装香油时准备瓶子的数量,做衣服准备的布料等;在生产产品和购物时要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就是不能有残缺,比如用丝带能包装几个礼品盒,用面粉能做几个蛋糕等。

  

篇九: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

  问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本节课内容孩子不容易掌握,会受前面所学“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影响。可能会“不知所措”。“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明白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可以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而且能清楚的明白各自的使用场合与情况。并且学生也掌握了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理念,采用导学自主模式,注重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景,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去,两道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出现问题及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学生初步感知“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看板书对这两种取进似值的方法进行对比,出示一些

  填空题让学生练习,加深理解,同时又找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讲授新课时,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尝试计算。激发交流讨论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再针对两个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明白为什么例题用四舍五入法不行了呢?为什么结果是6.25个,但正确答案是7个呢?抓住这个矛盾展开讨论交流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知道这种方法叫“进一法”。从而知道“四舍五入”法在此例题中显然用不上,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结果。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交流中感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决定,才可以行的通。学生与教师耐心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发言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评价。做“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举例子进一步使“进一法”和“去尾法”与生活相连渗透

  最后,在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方法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经过对比归纳总结方法,出示具体的名称,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进一法”和“去尾法”?最后就是几个练习。

  上完课后,我觉得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重难点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最后一道拓展练习还是没有给学生完全放开,不相信学

  生的能力,总是怕他们出错,对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没有做及时引导,比如一道练习题,学生上台演板的也是对的不能否定,应该让该生说说他的理由,我却没有这样做。还有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自己总是包办代替,心中还是没有完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我想以后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确实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十: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精选公文范文--------------------------

  “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本节课内容孩子不容易掌握,会受前面所学“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影响。可能会“不知所措”。“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明白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可以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而且能清楚的明白各自的使用场合与情况。并且学生也掌握了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精选公文范文----------------1

  ---------------------------------精选公文范文--------------------------

  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理念,采用导学自主模式,注重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景,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去,两道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出现问题及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学生初步感知“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看板书对这两种取进似值的方法进行对比,出示一些填空题让学生练习,加深理解,同时又找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题让学生独立解决。讲授新课时,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尝试计算。(二)激发交流讨论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再针对两个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明白为什么例题用四舍五入法不行了呢?为什么结果是6.25个,但正确答案是7个呢?抓住这个矛盾展开讨论交流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知道这种方法叫“进一法”。从而知道“四舍五入”法在此例题中显然用不上,这就要根据----------------精选公文范文----------------2

  ---------------------------------精选公文范文--------------------------

  实际情况来决定结果。(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交流中感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决定,才可以行的通。(四)学生与教师耐心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发言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评价。(五)做“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六)通过举例子进一步使“进一法”和“去尾法”与生活相连渗透最后,在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方法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经过对比归纳总结方法,出示具体的名称,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进一法”和“去尾法”?最后就是几个练习。上完课后,我觉得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重难点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最后一道拓展练习还是没有给学生完全放开,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总是怕他们出错,对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没有做及时引导,比如一----------------精选公文范文----------------3

  ---------------------------------精选公文范文--------------------------

  道练习题,学生上台演板的也是对的不能否定,应该让该生说说他的理由,我却没有这样做。还有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自己总是包办代替,心中还是没有完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我想以后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确实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4

  

  

篇十一: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吉强镇袁河小学张淑慧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旨在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取值方式。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孩子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孩子进行辨析,哪种情况下适合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适合使用“去尾法”是教学中的重点。如何确定取值方法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理念,采用导学自主模式,注重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景,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去,两道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出现问题及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学生初步感知“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看板书对这两种取进似值的方法进行对比,出示一些填空题让学生练习,加深理解,同时又找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题让学生独立解决。讲授新课时,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尝试计算。(二)激发交流讨论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再针对两个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明白为什么例题用四舍五入法不行了呢?为什么结果是6.25个,但正确答案是7个呢?抓住这个矛盾展开讨论交流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知道这种方法叫“进一法”。从而知道“四舍五

  入”法在此例题中显然用不上,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结果。(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交流中感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决定,才可以行的通。(四)学生与教师耐心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发言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评价。(五)做“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六)通过举例子进一步使“进一法”和“去尾法”与生活相连渗透

  整个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学的轻松,并很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推荐访问:进一法和去尾法课后反思 课后 反思 进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