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13篇

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13篇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为了迎合各民族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相互沟通与融合的需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和确保整个社会的长治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13篇,供大家参考。

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13篇

篇一: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为了迎合各民族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相互沟通与融合的需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和确保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双语教学针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当前我国双语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浅析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很多民族并不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为了迎合各民族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相互沟通与融合的需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和确保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双语教学,针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当前我国双语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问题;措施在党中央的大力宣传与支持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积极响应与努力下,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少数民族同胞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蓬勃发展。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目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定位模糊提到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经常会提到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一些专家和一线教师认为最特殊、最复杂的部分,通常是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学中的定位问题。也就是汉语与民族语的关系问题。处理好两种语言的关系,是开展好双语教学的前提。有的学者和一线教师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率降低,其社会功能必然随之降低,因此,双语教学应该以汉语为主;也有的学者或教师认为,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的主要交流工具,要保持民族性,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就必须以民族语为主。而对这一争论不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学者们就不能统一步调,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共同出谋划策,同时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就缺乏参考和指导。2.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双语水平有待加强首先,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位置偏远,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不高等原因,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就职。很多学校只能聘请代课老师,作为权宜之计,不能吸引或者留住一些骨干教师,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师资不稳,学生的双语学习没有连续性。其次,教师整体水平相对不高,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水平偏低。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职教师都是本地人,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毕业于当地的师范院校。这些老师对于汉语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多数教师都有发音不准、汉语词汇不丰富、语法应用不准确、无法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熟练运用正规的汉语等问题。教师的汉语水平有限,那么对于学生的汉语教授工作的结果一定是差强人意。3.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工具,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中介。教师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依据教材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教材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材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①所有教材以本民族语言为主,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②以汉文编写教材,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本民族语言只起辅助作用。③以汉文教材为主,全部采用统编的教材的译文。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教材。然而无论如何,教师和学生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都难免遇到以下的问题:①学校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脱离了学生的

  实际生活经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汉语教学,选择使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教材,或者是使用本民族译文的统编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完全超出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情况。比如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物品或是事物,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接触到的,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这种情况下,教材不仅不能辅助学生学习知识,还可能对学生造成困扰。②一些教师和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教材的真正功能。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些老师在双语教学中把教材看成是让学生学习汉语的一种工具。过于强调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接受和认可,忽略了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对于专业学科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的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二、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1.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定位模糊的问题,无可否认,两方学者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是从我国民族教育和社会发展着眼。然而,双语教学要解决的并不是究竟要偏重哪一方的问题,而是如何协调好两方面关系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双语教学,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让学生学习汉族文化,以便能更好地融入到主体文化之中,放眼未来,走向世界。另外,双语教学并不只是意味着开设两种语言的语文课,它还应作为媒介,运用到其他学科的教材和授课当中。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以上阐述我们不难明白,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与民族语并不是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辅助、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而绝对不可以厚此薄彼,有所偏颇。由此,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无论是学者们还是一线教师们都大可以统一思想认识,共同促进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关键要想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关键。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从根本上吸引和留住教师。要先种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其次,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努力:①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来指导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双语教学的老师,不仅要精通所教授的课程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知识有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双语学习方面也取得突破和进展。②提高双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双语教师,无论其所教专业是什么,必须要具备熟练运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的能力。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就有很高的要求。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双语思维,能根据实际授课情况,对两种语言灵活运用,自由切换。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让老师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劳动得到相应的肯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少数民族地

  区的双语教育的发展。3.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教材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是关键要加强双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水平,增强对于双语教学教材的鉴别和使用能力。合理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教材,要大力推进双语教材的建设工作,提高双语教材编写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双语教材的质量,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师生的需求。三、结语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极其必要的。只有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发展,才能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只有通过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才能让少数民族的孩子立足民族,放眼全国,走向世界。要想使双语教学取得长久稳定的发展,我们就要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各民族的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实现融合与升华。参考文献:[1]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15.[2]李枚珍.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185.[3]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59.[4]柳元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双语师资的现状及思考[J].语文学刊,2010(1):164.

  

  

篇二: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关于新疆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新疆自实施双语教育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推动和扶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就双语教育的本质、双语教育的激励机制、双语教育的评价体系、双语教育的人才培养、双语教育的政治导向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本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双语教育;宏观;问题;见解

  双语教育是由英语“bilingual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国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很多,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给“双语教育”下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本文的“双语教育”指的是使用汉语和新疆少数民族母语作为媒介的教育活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1964年实行双语教育的尝试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们看到,在新疆比较偏远的地方,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在用双语授课,许多少数民族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汉语来交流、学习。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双语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影响到双语教育的实施效果和未来的走向。

  一、立足传统、面向未来

  新疆自实施双语教育以来,关于它的实质和最终目标的争论就从未停歇过。近几年来,广大的语言学家和教育界人士已敏锐的感觉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特征的语言,已经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衰退或消亡。

  那么未来的社会,是存在一种语言,还是多种语言?是要求文化的一体化还是多元化?是需要民族的同化还是多元化?如何认识双语教育和由此衍生的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对双语教育所采取的对策。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深化对语言性质的认识。语言学家给语言下的定义是:“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人们表达其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眼睛……,由于语言文化的紧密关联,理解并把语言教育当作多元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

  如果把语言仅仅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那么世界上只存在一种语言就可以了,在语言中,由于它还承载着历史文化、人类智慧及情感的一些因素,这使得它成为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重要财富,也是它应加以保存的价值所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语教育的实质不是让少数民族放弃自己的母语,而是要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提高少数民族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未来的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学习包括汉语在内的几种少数的语言,以求获得信息的最大化,但未来的世界同样需要多元化的存在,我们还需立足传统,继往开来。

  二、重视价值,发挥效用

  为了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学习者更好的学习汉语,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把汉语学习的程度纳入到诸如升学、就业、评职称、公务员提升等等涉及到个人利益的考评体系中,在同等程度下,汉语水平较高的可优先录用。这种激励机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汉语学习者的积极性,但这种利益的驱动发挥的效用是有限的。当一个学习者没有机会和能力去获得这些利益时,他的学习就失去了动力。尤其是对于那些远离经济发展中心的少数民族学习者。

  那么,怎么样我们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汉语的持续的积极性呢?这就要从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的动机来说起。

  在实践中我们忽视了对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如果一方面,能让学习者认识到学习汉语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信息时代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桥梁,是满足于学习者未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少数民族学习者宣传汉文化的魅力,在学语言的同时,让双语学习者了解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而不是把语言从文化中剥离出来,只是在简单的教授语言学习的技巧,以便于培养他们对学习汉语的兴趣,把学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进而上升到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高度,从而让他们愿意主动地去了解、学习汉民族的文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能效果会更好。因此,如何促使学习者外在的要求、外在的力量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并使之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对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外在激励机制的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使他们懂得汉语所包含的人类智慧和人文精神,注重学习的实效。

  三、关注理论,重视实践

  双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主要靠学校教育。在学生中,我们发现,尽管有一些人的考核成绩并不低,但他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相对很差。也就是说分数和他的实际语言水平严重脱节。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新疆,大多数测试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方法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形式,就是国家HSK考试,也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查,考查的重点放在听和写(写汉字,而不是写作)上,说和读的能力不能反映在分数上。学习者对

  分数的追求,使得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努力去提高汉语的前两种能力,后两种能力严重被弱化。因此就会出现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学习者的实际能力的情况。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开始意识到现行评价体系的弊病,并在实际操作中,另外加入了实践的内容,这使双语学习者产生了更多的困惑,为什么有些社会机构不能认可国家制定的评价体系,为什么国家制定的评价体系和社会无法很好的接轨呢?

  也就是说,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会竞争力,然而,考试和评价体系并没有合理的关注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迫在眉睫。

  评价体系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教育的效果做出检验,而更重要的是它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一种方向。目前,我国对双语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尚不成熟,评价和测试的内容偏向于主流文化的理论上的掌握,而忽视了双语学习者个体及所在地区和民族文化在观念上、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上对他的影响。

  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明确三点:

  第一,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运用更为科学的、多元的,而不是片面的、单一的,既关注理论的,又重视实践的的评价标准来对汉语学习者的能力加以考核。

  第二,教育机构和社会机构应为学习汉语者提供语言实践的便利环境和条件,以便于汉语学习者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三,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下,学习者所得的分数不能全面地、整体地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我们不能为了分数而学习汉语,应在实践中着重提高汉语水平。

  总之,科学的评价体系会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真实,更为适合社会的需要,它将有利于引导学习者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从而使之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并重和共同提升。

  四、发展个性,培养人才

  双语教育依存于学校教育,是一种规范性和批量性的教育。在学校“统一目标、统一学制、统一课程、统一教学、统一管理等都是必要的。”但也容易造成共性代替个性、统一性代替个体性,因而不利于学习者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发展,不利于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的人才的脱颖而出。

  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在当前和未来的根本任务。对于双语教育来说,它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熟练的运用本族语和汉语进行交际、工作、学习的双语人才。但这只是一个普遍的目标,双语教育也同样要担负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历史责任。

  由于双语学习者自身所承载的本体文化,决定了他会以不同的视角去观照异族的文化,当他对不同的民族文化产生了互动,并在传承、批判、整合的的探索中,使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超时代意义的因素萌芽、发展,进而在新的条件下得以发育、成长和完善,并把这些都转变成现实的文化的时候,那么他就会影响和引领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使其融入到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现代化的潮流中,这是一个创造型人才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也应该是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努力要实现的目标。

  当前,在双语教育中,我们重在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而要实现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健康互动与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也需要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人才。这样,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学习,还有利于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实现各民族文化的融通和共建,实现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的双语教育,既应该是为全体学习者的普遍发展提出共同的目标和提供必要的条件,也要大力鼓励个性化的发展,积极倡导有利于高层次的双语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的探索。

  五、注重导向,塑造人格

  双语教育是在主流文化背景下展开的,由于社会评价过分的强调比较和选拔,使得少数民族双语学习者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很明显的处于弱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自卑甚至抵触的情緒,这种情绪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上升到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的问题,为双语教育的开展设置了障碍。

  新疆的双语教育与内地相比,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民族性和特殊性,双语教育的贯彻执行必须是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前提下,双语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是在政治上合格的人。

  新疆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发展较快,但总的来说,经济基础还是很薄弱,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的产业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当然有很多,但民族教育的落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必须把双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统一祖国,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振兴民族经济,巩固边疆的高度上来认识,

  即它必须服从于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上来。

  双语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这是毋庸置疑。而它的实践性就是要通过学习别的民族的语言达到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并通过其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达到对于人的塑造。这就要求把双语教育和学习者的人格修炼和道德完善、理想塑造、境界提升结合起来。

  六、总结

  总之,我国的双语教育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新疆双语教学试验早已开始,到而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关的法规、政策和评价体系相对滞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双语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它的健康、长效、可持续发展,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三: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

  作者:王方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5期

  摘要:新疆地区对于双语教育越来越重视,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双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对双语教学有一点点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双语教育;教学;语言环境;师资

  我是一名来自双语教育第一线的双语教师。双语教学是时代的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加大语言训练的分量,特别是培养他们倾听的习惯,带动听、说的兴趣,提高说的积极性;进行双语教学能促进学生认知、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提高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双语教学还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阶段,出现一些问题和引起一些争议是不足为怪的。特别是家长对孩子在双语学习与发展方面的期望与学校在师资和教学上的不足之间产生的矛盾,常常困扰着学校,也困扰着家长。

  大多数人可能只是研究、分析、调查和实践。真正接触第一线的机会可能是很少。我从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已经有七年的时间了,对于双语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一、在教学方面应该从入学抓起

  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接触双语,开始时可以少一点,慢一点,以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提到教学,首先想到的就是新课讲授前的导入程序,导入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有趣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你所授的知识不感兴趣,接受的效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成绩。所以,我觉得双语教学的导入尤为重要。要在课前设计小游戏或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让他们投入其中。还有一点,学前双语班学生应配有民考汉的教师,这样可以让初学者更扎实、准确地掌握应学会的汉语。现在学前儿童普遍存在的情况就是发音不准确,启蒙教育是最重要的,如果基础没打好就会影响儿童汉语的发展,以后纠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二、在语言环境方面

  启蒙教育的语言环境还不是很重要的。毕竟少数民族学生要学习母语,母语是少数民族学生应掌握的基础语言,在掌握好母语的基础上再加以了解和掌握汉语。小学阶段一定要有汉语教师担任班主任,这样在课上课下就有机会说汉语、练汉语。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在师生的沟通交流中学生不得不使用汉语,因为他们想让你听懂他的意思就必须要求他们说汉语,条件不允许他们

  说母语,这样才能不让汉语成为课上语言。并且在课下也要让学生说汉语,给他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现实的双语教学案例中,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三、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现以上几个条件的同时,师资的缺乏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大家高度的重视。我们要搞双语教育就应该并且一定把它搞好,师资是我们每一个学校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好多双语班,都没有合适的双语教师来带班。民考汉教师也很少,这就让一部分双语班的学生不能享受双语班学生应该享有的待遇。在课上练习的汉语远远不够,课外就更没有机会了。在母语的带动下,就迫使他们渐渐地与汉语隔离。没有好的语言环境,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双语教学任务。要在任何时间,不分场合、不分地点练习双语。我个人认为,

  只有汉语教师带班,才能促进他们汉语的学习,这个就是很重要的语言环境。没有足够的师资队伍,怎么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其核心之一就是语言。学好双语可以促进我们的社会更好地发展,让我们交际的范围更加广泛,使我们的未来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疏勒县塔孜洪乡中心小学)

  

  

篇四: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点滴思考

  作者:吴江萍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16期

  吴江萍

  (新疆喀什巴楚县夏马勒乡人民政府,新疆喀什巴楚843800)

  摘要:在我国实行双语教学,是体现我国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体现。近几年,在部分地区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能更进一步做好双语教学教学工作,应该在如下方面做一些修缮:首先是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配备问题,其次是应当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材,再次是增开内地初高中班数目,适当开设校本课程,最后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硬件设施的配置。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问题;双语教学提高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76-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在新疆大力推广双语教育,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地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些新模式的推出,对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使双语和教学达到最佳水平,所以,有必要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一、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其类型

  双语教学的意思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往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所谓双语教学,即能在教学里使用的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新疆各中小学实行了双语教学,但都采用了汉语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模式,所以效果并不显著,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效果不理想。为进一步提高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2008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模式一(普及模式):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可以简称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民语授课”)。模式二(目标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各地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双语教学模式。由于新疆各地存在着民族分布的差异,所以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各地都在创造着属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下几种:模式一: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加授汉语。这种模式主要是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如喀什、阿克苏、和田、吐鲁番等地,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民族中小学比较多见。采用这种模式授课学校,主要语言为民语,加授汉语为第二语言,尽可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开设了英语课程,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本民族的文化知识,而且还学习到了博大精深的汉语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机会了解外国文化,对开拓学生思维起了积极作用。模式二: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即少数民族学生部分课程,主要是理科类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英语)采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主要是文科类(民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用母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双语学校,学生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汉

  语基础,才能掌握理科类课程的知识。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学校就加大了汉语语文的课时量,这样为学生理解理科类课程的专业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模式三:全部使用汉语授课,加授民语语文课程。这种模式是最理想的完全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除了加授母语语文外,其他的课程设置语汉语学校基本一致。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受地域和民族分布特点的影响,只能在汉语言环境较好的学校使用,或者一些民汉(汉回)学校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采用和汉族学校一致的教学体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水平,从而全方位地提高民族学生各个学科成绩,为少数民族学生考入内地初中班和内地高中班,打下坚实基础。模式四:加授民族语文课程,其他课程全部使用汉语授课。这种模式主要适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汉族地区,汉族为了适应和少数民族的沟通交流,在汉族学校或汉回合校的汉语班或汉回班,加授了民族语文课程,或基础维吾尔语,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出,符合了当地的民族和文化发展特色,促进了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化交流,繁荣了当地经济,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部分地区师资不足,急功近利。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新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已经开始推行双语教学模式,但是从创痛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大部分地区双语教师配备不足,而学校模式正处在转型期。需要即会汉语又会民语的教师进行授课,而学校在职的教师大部分是民语教师,让他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下子转变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的新模式,使教师难以掌握。学校不顾教师的客观实际条件,盲目地推崇新的教学模式,使不懂汉语的民语教师陷入了教学困境,教呢,只会民语不懂汉语,不教呢,学生又不会。还有一些民语教师的汉语水平较低,只能认识简单的汉字,却不会用汉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的汉语水平较低,所以对课本内容表达不完整,意思表达不准确,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候也遇到了困难,考出的成绩不理想,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大部分地区学生和班级人数较多,双语教师十分匮乏,有些汉语课程也不是专任教师教授,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质量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

  2.双语教材难度大,学生接纳程度偏低。在双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双语教材大多数是从人教版的教材翻译而来,而人教版的教材针对的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使用的教科书,编书者没有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进行编译,而是整体翻译,少数民族学生接纳程度有限,因此对课本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现在推行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是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汉语课程,数学课程已经采用了汉语教学,到了七年级,理科课程已经全部采用汉文教材,与汉语班的理科教材完全相同,这样在同样水平下,势必会对民族学生造成更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双语地区的汉语教材,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篇五: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心得体会

  我从2000年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通过短短一年来的初步双语教学理论,我深深体会到双语教学的好处,但同时,我也领悟到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学科+汉语,而是学科与汉语相辅相成的,即汉语与学科教学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的,汉语的引入应该为学科教学效劳,而不是单纯的把母语换成汉语就行了,更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双语教学对我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在理论中渐渐地探究,应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困难过程,有小心翼翼,但更多的是打破常规与勇往直前;有困难重重,但更多的是唤来欣慰与继续努力;我也有不知所措,但经常是一切迎刃而解。我们一直在努力着,争取多一点的收获。

  一年多的光阴转瞬即逝,我们双语班的学生进步都非常大,真不敢想刚是由双语授课时他们的样子,那时确实很难,可是也有有很少一局部孩子的适应才能非常强,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学生们的进步就是我们的骄傲!一、教学与常规的关系

  既然学生们一时无法适应正规的双语学习,我们就让他们更自由一些: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一改传统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更加有兴趣性,合适学生们的特点。对于刚接触汉语的学生来说,需要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知道作为学生所要到达的标准,每一堂课,我都会先抓紧常规,给每一位学生讲清楚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每一天孩子们都在努力,都在进步,我很欣慰!二、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作为老师,从学生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培养训练抓起。尤其注意到了教学与生活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展教学!一个学期以来,孩子们的进步非常大。尤其在生活中,不用再为他们担忧,不会这,又不会那的。更让人欣喜的是,许多孩子都懂得在生活中应该

  怎样去帮助别人,去关心别人。三、教学与双语的关系

  对于一直生活在母语环境下的学生来说,一下子去适应双语环境,在我们看来确实很困难。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的语言承受才能极强,他们很快承受了。与之相配合,我们这些老师自然也应该与学生共同努力,努力去适应孩子们在双语语言上的开展。我们坚持去听汉语课,去把握孩子们一段时间内所掌握的汉语,并为双语思维才能的培养做好铺垫工作。在双语课中,要把握住其中的根本原那么:重点就是建立双语思维,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应该说要一直在适应学生们的语言变化,同他们一起交流、教学,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很快乐!

  也许,在这一年多的光阴中,我的工作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有我所期望的获得:学生们都进步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然会承接着前一阶段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努力。让咱们学校的双语试验教学更好!

  下面我想重点就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年的自治区"双语"强化培训,原来我是一名

  一直使用母语授课、但具备一定汉语程度的少数民族老师,在一年集

  中培训过程中,我的HSK程度在原有的根底上有了较大进步,根本到

  达使用汉语授课的根本素质和才能。当然,这种合格是一个低程度、

  低层次的要求,与真正"双语"老师的标准还差得很远,这需要我继续

  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学习,进步"双语"程度,并带动其他少数民

  族老师学习汉语、掌握汉语、使用汉语,形成学习汉语的浓重气氛,

  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持社会稳定发挥自己的作用。

  目前,我县推进"双语"教学的热情高涨,少数民族群众要求子女承

  受"双语"教学的愿望非常迫切,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语言学校建立

  相对较为薄弱,办学规模较小,与教育需求之间产生了脱节现象,致使一些汉语言学校班额一扩再扩,老师负担沉重,不利于学生的安康成长。我们民语言学校要积极主动,获得汉语言学校的帮助和支持,实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我认为,我县缺乏"双语"老师,但缺的是"真正顶用的""双语"老师,假如学校如今的"双语"老师达不到"双语'教学的根本要求,再怎么搞培训,老师整体素质的进步都是一句空话,低素质"双语"老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将无法得到遏制,这样做的恶果,最终将使我们的"双语"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误人子弟,少数民族教育质量难以进步。

  虽然推进"双语"教学是趋势,但也要看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是"双语"教学与民语教学并存的场面,由于受老师资源所限,"双语"教学班的扩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在大力推进"双语"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抓好民语教学,不断进步民语教学质量,尤其是理科民语教学质量,同时加授好汉语课,为推动"双语"教学打好根底。

  在新疆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遥远贫困地区,能否实现中央提出的战略目的,关键取决于科技教育的开展,取决于我们能否为自治区各项建立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

  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是面向世界、面向将来、面向现代化建立,进步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根本性措施,是我区少数民族教育开展的历史选择,是广阔人民群众融人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是各民族共同开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必由之路。

  我们要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持科学开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开展观,真正理解和把握"双语"教学的深化内涵,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自治区2号文件精神上来,真正树立起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克制困难,迎接挑战,扎扎实实地做好推进"双语"教学的每一项工作,为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跨跃式开展奉献力量。

  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深化少数民族教育改革,为少数民族中小学全面施行"双语"教学奠定根底,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寓"双语"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学协调开展,不断进步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夯实根底。对深化我区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改革、进步根底教育质量和程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此,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进步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中小学"双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一项关系全局、影响将来的事业。少数民族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自治区教育开展的重点。加强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是进步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促我区教育事业开展,进步少数民族素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与同繁荣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大力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是落实"三个代表"重思想的

  详细表达。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办好人民满意育事业,不断创始教育工作新场面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开展教育事业,表达了先进消费力的要求,代表了先进文的开展方向,也充分表达了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大力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是高少数民族质量的打破口,是少数民族群众获取更多知识信息,得更多开展机遇的"通行证"。正因为如此,我区少数民族群众对"双语"教学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他们不仅希望己学会、学好汉语,借助汉语吸收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现代信息,缩小同其他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差距,而且更寄希望于下一代“民汉兼通",成为可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将来的新型人。努力满足各族群众教育需求,大力推进申小学"双语"教学工作是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开展好各族众根本利益的详细表达。

  第二,大力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是加快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谐新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战略举措。当今世界,语言文字作为信息和重要载体,在推动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过程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都不可能不与周围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交往。只要交往,语言就为第一需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政治与法律的度讲,各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不同民族语言地位是平等的。但是语言的使用范围及社会交际作用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各民族人民交流的主要语言。我国科技文化经济等主要信息体是汉语,在获取传播信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随着

  我国经济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正逐步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开展、知识更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学汉语就无法面向全国,不学外语就无法走向世界,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疆是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要加快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步伐,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建立小康社会,需要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共同奋斗;需要各民族和谐开展,繁荣进步。“双语〞教学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新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开展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的"金钥匙"。大力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使各少数民族纯熟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实现民汉兼通。不仅可以缩小各民族之间的教育差距虚高少数民族素质,而且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通,进一步稳固平等、团结、互助、和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开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对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三,大力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是进步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少数民族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区根底教育开展的关键。长期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始终坚持把开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来抓,采取倾斜与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民族教育根底薄弱、开展滞后的状况。在少数民族教育开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经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中小学"双语"教学,不断进步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理论反复证明,只有高质量的少数民族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大力加强中小学"双语"教学,是进步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实现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目的的根基,关系到新

  疆经济社会开展,关系到新疆的将来和前途,对于进步各族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维护边疆安定团结的政治场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自治区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功我区"十一五"的开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明确提出要加快施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方位开放战略、可持续开展战略以及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双语"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立足我县加快开展的需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新型人才。"十一五"期间,是我县落实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开展,实现既定的开展目的,并为拜城长远的开展奠定一个坚实的根底,必须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开展的位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学校一定要从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的高度,坚持把推进中小学"双语"教学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为培养千千万万适应我县开展需求的少数民族新型人才奠定根底。要认真贯彻自治区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战略部署,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力加强中小学"双语"师资队伍建立不断进步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要把中小学"双语"教学作为学生开阔视野,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实现全面开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让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在学好母语的根底上纯熟掌握汉语,不断进步汉语程度。通过"双语"教学,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展,视野不断开阔,科学文化素养不断增强倔早成为“民汉兼通"型人才。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实现全面开展和安康成长,为我区各项事业的开展培养输送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坚持"从自己抓起",进一步进步思想和业务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老师为本。目前,我校"双语"老师存在"一缺二低",即数量缺乏和汉语程度低、教学才能低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开展。为此,国家和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各级教育部门、培训院校也做了大量艰辛细致的工作,获得了初步的成效,一大批经过培训的中小学"双语"老师成为"双语"教学的重要力量。但总体来看,我校"双语"老师缺乏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还远远不能满足"双语"教学工作,在搞好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挖掘自身潜力,依托远程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普及性"双语"培训,实在进步培训质量。要积极想方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各种形式,尽快进步"双语"老师的汉语言程度和教学才能。

  要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协调各有关方面,保障经费投人,提供政策指导,开展督导检查,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良好场面。

  坚持社会主义教学方向,加强自己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双语"教学工作。要旗帜鲜明地在学生中深化进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和无神论教育,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人人心。用科学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加强教学研究工作,重在进步学生素质上下功夫,不断进步"双语"授课程度。努力营造组织施行"双语"教学的班内环境,形成班级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

  坚持用科学态度,因地制宜地对待"双语"教学推进质量问题。有

  的老师的汉语程度低,学生听起来有困难;还有有的学生的汉语程度低,老师教起来有困难;"双语"教学的形式多样,教学要求、目的不明确,教材不统一等。对于这些问题一定要及时加以研究和改良。只要我们用心去搭建"双语"教学的开展平台,我校的"双语"教学推进工作就一定会获得成效。

  坚持科学的态度,还要从各民族情况不同、地方情况不同和使用语言情况不同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那么,合理做好"双语"教学工作,不搞"一刀切"。另外要加强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宣传工作,对"双语"教学形式进展深化研究,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确保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双语"教学的连接统一,使"双语"教学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协调安康向前推进。三要防止"双语"教学片面化倾向,强调文理科课程汉语授课,以进步汉语言程度为打破口,促进"双语"教学向纵深开展;要大力进步学生参加内地高中班和初中班考试工作,充分发挥内高班、内初班在推进"双语"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不断拓展"双语"教学形式,拓宽“民汉兼通"人才培养渠道。

  在"双语"教学问题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用一句通俗的话讲,抓“双语"教学"松不得、等不得、急躁不得",要想从根子上解决〞双语"教学问题,实现"双语"教学质量的打破,探究建立符合少数民族学生身心特点的"双语"教育体系进展汉语训练,为推进"双语"教学奠定根底。

  推进"双语"教学,必须做出科学规划,而科学的规划,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地区实际。虽然各地在"双语"教学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整体推进规划,但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

  先期制定的规划需要适时予以调整,使之与不断开展变化的教育教学实际相吻合,与"双语"教学的整体开展趋势相适应。因此,科学调整和完善"双语"教学开展规划,是确保“双语"教学走向标准化、科学化开展轨道的前提和保证,要开拓创新,探究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又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开拓创新不等于盲目求快,因地制宜不等于消极等待。推进"双语"教学是一项战略任务,既要从如今做起,加大推动力度,又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消极等待和急于求成,只能阻碍"双语"教学的开展进程,影响和耽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安康成长。我们要争当"双语"教学的改革者和理论者,要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的总体部署,从学前教育阶段抓起,把"双语"教学延伸到各个学段;从理科教学起步,把"双语"教学辐射到各个学科。要认真制定"双语"教学的方案及措施,考虑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协调,兼顾学校的平衡开展,对"双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段衔接、升学政策等问题,及时制定实在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尝试"双语"新的教学改革和开展。

  抓住关键,确保质量,积极参加"双语"培训工作。积极参加远程汉语培训、"双语"老师的培训和再培训、老师根底培训和校本培训工作,尽快地到达更高的HSK程度,落实民汉学校老师交流制度,积极争取到汉语言授课学校(班级)实习时机。

  我们正处在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力进步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时期。让我们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的开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指导下,严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振奋精神,扎实工作,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决信心,持之以恒,苦抓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实在把"双语"教学工作抓出成效,不断创始我校"双语"教学工作新场面,把我校"双语"教学工作进步到一个新的程度,实现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开展,为推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开展、全面建立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更大的奉献!

  

  

篇六: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为什么要推行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宣讲提纲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育是新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国家主流文化、现代科技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获得更大发展;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律的规定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专门列出条款,要求公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汉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国公民都必须学习使用的语言。作为中国的公民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天经地义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的。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体现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时也是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交往和发展,当然也是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律和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

  二、关于双语教育政策规定(一)双语教育是民汉兼通教育。双语教育坚持民汉教学并重、民汉兼通培养,一直把母语教学作为双语教育工作的重点。中小学双语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模式1是理科用汉语授课,文科用母语授课。模式2是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这两种模式都是双语教育,采取哪种模式,按照群众的意愿、教师和学生的情况由各地自行确定。

  在中小学双语教育两种模式中,民族语文课程是从小学一年级起直到高中都开设,此外双语教育中还有一些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仍是用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进行教学的,这些课程以及相应的教学课时都是要求开齐开足的。此外,自治区在民考汉学生中开展开设母语文课程试点。要求适当保留民语授课普通班,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加大对母语文和使用母语教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开发和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辅助母语教学,保证母语教学质量。在学前双语教育阶段,语言领域学习中就有少数民族母语的学习。

  (二)从“娃娃抓起”是双语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大量研究成果和语言习得实践告诉我们,幼儿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口语有明显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的优势,所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在学前阶段,给他们提供较好的语言环境,按照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提供大量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学好母语和汉语,能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用双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能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三、双语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双语教育是民族振兴之路。人类靠教育来传递先人的经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新疆民族教育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由于民语教学资源翻译滞后,教学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毕业生不懂国家通用语言,影响着他们直接获取更多信息。

  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国家和社会发展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实施双语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为了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谋求“高薪”职业,都必须具有双语能力,必须是双语人才,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懂自己的语言而拒绝其他语言只能使自己变成“井底之蛙”,要想爬出深井就必须学习其他语言文字从而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我们等到发现孩子在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以后,因为汉语等语言方面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那时才来实施双语教育,那我们就过于滞后了。

  双语教育丰富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双语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进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增强了教学实效,提高了少数民族教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育质量。另一方面双语教育拓展了信息渠道,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直接、快捷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新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只懂少数民族语言获取信息是有限的,而懂得第二语言、特别是品种多、使用人数多的第二语言,则会大大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提高竞争能力,这样,也更有利于个人就业、创业,有利于个人和家庭的发展,有利于脱贫致富。

  (二)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学习汉语。据统计,2011年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学汉语人数已超过4000万。目前我区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近5000人。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学习汉语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的公民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天经地义的。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广双语教育。例如,新加坡也是一个双语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有80%以上的华人,国家规定4种官方语言,英语不是外语,而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也是华人的官方语言。

  日本一直是一个双语国家,古代使用中文和日文,一战前贸易利用英语,科技利用德语。二战以后,充分利用英语,引进新技术,使日本发达起来,成为经济强国。有一篇《日本酝酿“英语革命”》的文章建议“国会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英文作为第二官方语言的地位。”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第二官方语言”,不是作为第二外语。如果日本真正实现把英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日本的双语化程度将更进一步提高。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印度也是一个双语或多语国家,而且双语化程度也是相当高的。印度国家官方语言是“印地语”,除此之外,还有十几种邦属官方语言,语言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但是英语成为全国共同语与各邦语言之间的纽带。说明在印度国内部英语化水平是多么的高。正因为如此,其IT技术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在加拿大、卢森堡、马来西亚、科威特、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双语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双语教育是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我国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主要是由国家通用语言完成的,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也主要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来进行的,它的这种社会功能是国内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所无法取代的。

  双语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少数民族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有利于与其他民族的沟通,有利于创造各民族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的良好氛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只局限于本民族文化的框框内,必将自我限制,只有当它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先进养分之后,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本民族文化的长处。双语教育正是文化交汇的特殊桥梁,无论哪个民族如果忽视了这座桥梁,那么它的文化也会进入狭小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

  实践证明,双语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得到包括广大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衷心拥护,群众送孩子进双语班的热情很高。在尚未具备条件开双语班和双语幼儿园的地方,群众也要求尽快创造条件办双语班、建双语幼儿园。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2006年首届少儿双语口语大赛,全区有近4万名少数民族儿童参加大赛。2009年第二届少儿双语口语大赛,全区有100多万名各民族儿童参加。2009年首届大学生双语能力大赛,参赛选手达到4万名,共收到网络投票百万余张。规模空前,深受各界关注。获奖选手无论是母语水平还是汉语水平都很高,展示了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双语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2011年自治区启动首次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了小学四、六年级双语班和普通班的汉语学科质量监测,七个地州50个县市4万名学生参加测试。从此次监测结果分析来看,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的汉语成绩好于民语授课普通班,双语教育模式2好于模式1。据统计,双语班学生升入内初班、内高班和普通高校的人数逐年增加,录取分数线也不断提高。

  因此,实施双语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双语教育不仅贯彻落实了法律规定,更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必由之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可以肯定为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人心所向,群众的期盼,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

  

  

篇七: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试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学

  通过教育统计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主要运用了社会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状况,新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疆双语教学师资情况,教师对双语教学质量的影响等.在当前我区实施的双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但是,与自治区少数民族双语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在实施双语教学工作中,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势必会影响到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选择双语教学与教师的关系对学生的素质、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的调查分析,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措施,进而促进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

  中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对教育的改革力度也逐年加大,尤其在应试教育的改革上更是不断尝试与突破。“作为教育从业者,推进教育改革是责任也是义务,通过多年教学经验和行为艺术,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教育,为教育改革献策献力,与此同时,关注孩子的成长教育,让孩子们接受更好更先进更符合人性发展的教育是我们的心愿,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则。(1)是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2)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社会发展规律,都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是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课程改革要促进公平,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具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要为各地、各校、各位教师和学生体现特色、发挥个性留有空间,激发教师特长和学生学习兴趣。要立足和结合中国国情,继承弘扬我国教育传统优势,总结吸收多年课改成绩经验,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做法,既不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确立正确的教育改革理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改革之路。

  中国的基础教育我们首先应该非常自信,我们基础教育非常好,为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打的基础很好。但是从教育来看,我的总体感觉就是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這是一个,但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了我们老师当起来越来越不轻松,因为社会给你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我就是觉得如果社会真正的关心教育的话,一定不能把教育只作为学校的任务,这个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

  咱们中国的教育再发展、再改革,我们应该更多的是关注除了知识的积累和崛起以外,应该关注他性格的发展,他健康的成长,如何应该说我们说有强迫的体魄,良好的心智,真正为我们国家未来来服务,我们的孩子不能说高考一结束、一进到大学,可算不用去看分数,到大学他反倒不去学习或者怎么样,这个现象还很可怕,所以我们特别希望、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抱一颗热爱学习的心态,不管到哪个层面的学校他都应该是乐学的。在基础教育中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在新课改中至关重要,但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两亿左右学生、一千多万教师,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核心内容,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奠基工程,对于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应对国际竞争、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全面深化课改树立正确的育人导向。

  高等学校不以民族语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新疆就已开始实行“双语“教育。因为新疆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外界合作交流,要发展,肯定离不开汉语。汉语作为中国的国语,自治区在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总结了过去的“双语”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和我区的发展和对汉语的需求,在2004年对“双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年自治区党委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此次“双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为大力推进新疆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民族素质,改善各民族的生活水平,使新疆更加团结、稳定、和谐、富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此国家很重视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每年都会专项拨款,自治区也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近年来全区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逐渐加大了对“双语”教育的重视力度,地方政府在财政上也给与了一定的支持。很多地区的学校都在条件上与曾经有了明显的改善,硬件设施也有了极大改善,尤其是进行“双语”教育后,在教育资源上也有了很多改善。近两年来,在很多地区的双语小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授汉语课程,且所有的课程都用汉语授课,所以加强幼儿双语教育事在必行。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德国著名释义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因为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当然,他的‘世界‘指使用同一种语言的

  小范围。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是推动国家进步、时代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疆的主体民族有十几种,使用的主要语言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语等,因此,信息的传递、沟通又要借助多种语言进行。一则广告语说“沟通从心开始”,对于多民族地区而言,沟通要从互通的语言开始。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汉语的环境和空间。就目前来讲,新疆开展双语教育中的汉语学习环境还需要大力地去营造;根据立德树人要求,适应综合改革需要,带头学习、加强研究、严格把关,进一步发挥好、思想库的作用,为教育新课程教材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篇八: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双语理论建设是当前双语教育研究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问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关系应坚持语言和谐的理论既看到母语与通用语的相互竞争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互补的一面做到母语与通用语的和谐是有可能的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五大语系: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24个少数民族使用33种文字,来源有:古印度字母、叙利亚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以及独创字母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特点和类型(一)两个主要特点:普遍性、不平衡性普遍性:指不管是哪个民族,人口多的或人口少的,内地的或边疆的,都存在双语问题。不平衡性:指不同民族的双语状况存在差异。◇全民双语:如基诺族◇大部双语:如彝族、哈尼族◇少部双语: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二)我国少数民族的语文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初等教育始到高等教育全部使用汉语文教学。另一种是开展本族母语和汉语文的双语教学。属于前一类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无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回、瑶、土家、黎、畲、高山、东乡、土、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阿昌、普米、怒、德昂、保安、裕固、独龙、基诺等◎有的已全部转用汉语:如回族◎有的已大部转用汉语:如土家族、仡佬族◎有的是部分转用汉语:如阿昌族、普米族、羌族

  2、虽有文字,但文字不通用的民族,全部或部分从初等教育起就使用汉语文教学。纳西族:虽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但未能广泛推行使用。水族:在历史上有过水书,也只有少数人能使用。建国后新创或改革过的文字,也因各种原因(如方言差异、杂居等),有些也未能在这个民族中广泛使用过。如壮、侗、哈尼、苗等民族的新文字。

  3、杂居地区的民族◎在有条件的地区,如民族学生相对集中、有懂本族语文的教师,小学初级阶段使用母语辅助汉语文教学等,汉语文教学大多与同类汉族学校保持相同、相近的水平。◎但也有一些地区由于语言障碍或其他原因,教学水平一般不及同类的汉族学校,升学率和巩固率都偏低。

  属于后一种类型的双语教育,是有通用民族文字的民族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傣、傈僳、景颇等民族。即使是同一民族内部,也由于不同地区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类型。如蒙古族中小学的三种类型:☆以蒙语文为主,加授汉语文☆以汉语文为主,加授蒙语文☆全部使用汉语文授课

  这一类型的双语教育又可分为以下几类:(一)以民族语文为主,兼学汉语文指从初等教育到部分高等教育都以学习民族语文为主,大部分课程都使用民族语文授课,汉语文仅作为一门课讲授,等到民族语文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学习汉语文。我国北方几个有历史悠久的文字的民族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二)以汉语文为主,但也学民族语文指从初等教学到高等教育都以学习汉语文为主,但在初等教育则以学习汉语文为主。我国南方一些有本族文字的民族均属这一类型。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景颇族、傈僳族

  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怎样切合实际地、科学地认识少数民族双语的重要性?◇出现了所谓的“三语”新概念、新问题。◇教学法问题◇要大力加强语言对比研究

  (一)怎样切合实际地、科学地认识少数民族双语的重要性?对双语的重要性,一直存在两种认识:一是忽视母语的应有作用:二是对少数民族掌握汉语文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双语理论建设,是当前双语教育研究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关系,应坚持语言和谐的理论,既看到母语与通用语的相互竞争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互补的一面,做到母语与通用语的和谐是有可能的。语言和谐有利于民族和谐,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出现了所谓的“三语”新概念、新问题。“三语”,就是少数民族除了学习母语和汉语外,还要学习外语。

  (三)教学法问题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长期以来普遍使用传统语言教学法:翻译法、直接法、对比法。但不同民族在使用中又根据本族具体情况又有不同的创造。

  如何根据不同民族的实际,创造适合其语言特点和文化特点的教学法,是我国实施双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的路子将任重而道远。

  

  

篇九: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民汉双语教学点滴谈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8%。

  各少数民族几乎以同种民族世居各地,都有着本族语言,并以本族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尤其是儿童单一用母语进行交流是普遍性。教育离不开语言,在教育实践中,学校课程教学的第一媒介就是语言。我们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现行的国家课程以汉语为教学第一媒介,这种教学媒介恰恰与少数民族母语在语言交流

  互不相通,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儿童刚入学时,我们直接使用汉语组织教学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些儿童对汉语在语感上未能领会,这就需要教学组织者必行双语教学。就此问题,笔者对双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通过学习借鉴、观课探究、座谈交流、访谈沟通、问卷调查、教学实践等,归纳出一些看法,以此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更加热爱双语教学,让双语教学真正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什么是民、汉双语教学

  根据双语教育的概说及其定义指出,民汉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民语和汉语(普通话)切换使用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培养活动。

  二、民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低中年级课内时间全部用汉语进行教

  学是行不通,需要通过母语的支配形成双语教学模式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民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始终不容忽视。

  第一,民语引导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性的易于接受学习的语言信息,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汉语的使用。

  第二,民语引导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最基本的认读能力。

  第三,民语引导教学能够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提供安全感。

  这里为什么提到安全感,由于任课教师能顺畅运用学生的第一语言组织教学,减少了学生害怕因为听不懂第二语言授课而产生的种种顾虑,从心理上保证学生对学习有安全感。

  三、民、汉双语教学的类型

  民汉双语教学主要易于引导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和汉字、

  数和

  数学概念。母语辅助汉语教学有助于扩散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

  想象力和记忆力,推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建立数感。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启蒙型、过渡型、短暂型。

  民汉双语教

  (一)启蒙型双语教学

  儿童刚入学组织教学时,使用民语引导,然后用汉语认读,再用民语释读,教师引导和师生在互动、交流所致的母语较多,汉语较少。这种类型称之为启蒙型双语教学。这种启蒙型双语教学着重在小学一至二年级或学前教育使用的教学模式。

  (二)过渡型双语教学

  教学初期还用到母语引导,但后期转型为汉语教学的,这种

  教学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这种模式模式着重在三至四年级使用。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引导时,口语交际时还使用母语较多,到后期逐步转换为汉语口语交流的多。即在三年级还用母语辅助教学,到了四年级所用的母语较少,或者几乎脱离了母语,直接用汉语组织教学。

  那么我们在这学段要把握好双语教学规律,正确使用母语与汉语的交接过程,让学生到四年级尽快脱颖而出,使课堂逐步转型为汉语普通话教学。

  三)短暂型双语教学

  在学生已经掌握部分汉字(常用汉字2500个)的基础上,教师

  使用第二语言(汉语)进行教学,但教学中偶尔遇上一些难以用汉语说明清楚的,还需要用母语解释更为适宜,并且母语教学时间较为短暂的。这种模式称之为短暂型双语教学。这种模式

  般在小学五至六年级有时用得上。

  四、民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认真实施好双语教学

  统一使用普通话是对的,但在民族地区要有一定的过程才能合匕实现。有的理解不深,以为教学上使用普通是最好的,在民族地区从一年级开始就全部使用普通话,甚至还安排不懂民语的教师给不通汉话的低年级学生上课。这样的教学实在使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方式不对,结果事倍功半。

  二)使用双语教学有些教师只管教学生会读,忽视了引导

  学生去理解字义

  经调研发现民族地区部分教师只管教学生会读,并不关注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我们调研组到部分民族乡镇学校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抽样测试,有相当部分学生只会读,不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

  三)不掌握双语教学规律,泛滥使用母语

  1)教学上,教师反反复复使用母语过多,挤占教学时间。2)高年级仍然使用较多的母语,不符合双语教学规律,阻碍

  学生认知规律。

  四)忽视了启发式教学

  课堂上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获不大,质量不高。

  五、正确处理好民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识字教学,不仅教学生会读、会写汉字,还要教学生

  会理解汉字、句子,或者数学概念。

  2)母语使用要交代清楚,不能含糊不清。

  避免不通民语的教师对不通汉话的低年级学生授课。对教学内容要分清层次,民汉双语灵活切换使用得当。备课不仅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还要备母语教学”。该用母语的,要用母语引导、解释。

  6)已经可以完全转用汉语教学的,或基本通晓汉语的年

  级,不要再开展双语教学。也就是说,由低到高年级,教师注意扩大学生第二语言的词汇量。但教师尽量将第一语言的运用逐步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学生对第一语言产生依赖心理。

  以上所述,是笔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低年级开展课题研究所理解和认识到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

  不断探索双语教学方法,把握双语教学规律,夯实基础教育根基,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和谐、健康、稳步发展。

  

  

篇十: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思考

  对少量民族学生实行“民汉”双语教课模式的思虑

  “民汉”双语教课向来以来是我国少量民族教育系统中特别重要的环节,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下,“民汉”双语教课就是对母语非汉语的少量民族学生采纳少量民族语和汉语两种教课语言展开教课工作,既尊敬少量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益,让少量民族学生全面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又向少量民族学生推行汉语一般话,让少量民族学生逐渐达到“民汉兼通”。本文主要商讨实行“民汉”双语教课模式。

  一、展开“民汉”双语教课模式转型的必需性

  目前全国双语教课模式缺少科学性和创新性,教课模式与当地语言环境、语言习惯联合不够密切,没有依据学生的认知和语言思想变换规律。并且双语教课还存在好多问题,比如:教材系统、构造不合理,教师队伍建设不完美,对双语教课的认识不一致,即语言学习以民族语言为主,仍是汉语为主,怎样确立二者的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思虑的问题。目前“民汉”双语教课模式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要在国家目标政策下提高双语教课成效,就一定进行“民汉”双语教课模式转型。[1]

  “民汉”双语教课是保留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民汉”双语教课能够让少量民族学生经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传承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民汉”双语教课有益于少量民族学生掌握民族共同语――汉语一般话,进而增强和其余民族的交流。“民汉”双语教课能更好地帮助少量民族地域培育少量民族人材,更好地促使少量民族地域和其余民

  1/6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思考

  族地域交流。别的,在少量民族地域展开“民汉”双语教课能够提高少量民族学生的

  认知水平,激发少量民族学生学习的踊跃性。二、“民汉”双语教课的现状及特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民族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别,特别是语言不一样,这造成了民族间互相交流的困难。国家在实行“民汉”双语教课方面竭尽全力,目的就是增强民族团结和交流,为建立和睦社会创造交流的平台,也为民族地域建设培育大量“民汉兼通”的实用之才。

  《国家中长久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大纲(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促使少量民族“民汉”双语教课模式的转型,实现“民汉兼通”。[2]目前全公民族地域双语教课正逐渐探究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允从母语、依据小孩认知规律以及语言和思想变换规律的“双语”教课模式,并逐渐完美这一教课模式,使大多数地域的“双语”教课进入不停规范、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双语教课依靠语言环境、教课模式、教材系统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立,下边详细剖析全国双语教课的现状和特色。

  (一)双语教课模式此刻的双语教课已经度过了起步建设阶段,安稳进入质量提高阶段,可是双语教课的普及程度仍旧需要提高。固然各个民族地域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差别,但从整体上来看,大多数地域仍是把汉语作为一门课程讲解,而其余科目采纳民族语言讲解,没有真实实现双语教课。目前这

  2/6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思考

  种教课模式还宽泛存在,究其原由,是惧怕汉语教课削弱民族语言教学。为培育“民汉兼通”的人材,部分学校探究出“部分科目使用少量民族语教课,部分科目使用汉语教课”的模式,可是终究哪些科目用民族语言,哪些科目用汉语,仍有待研究。并且,在讲堂上同时用汉语和民族语言教课也是需要研究和打破的方向。

  (二)课程模式选择目前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少量民族教课课程模式包含“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以藏族地域双语教课为例,藏族地域双语教课是藏汉双语教课,按不一样语言环境的生源区来区分“一类模式”与“二类模式”学校和班级。依据藏族地域“一类模式”与“二类模式”班级学生的成绩统计表,“一类模式”班级学生的成绩广泛比“二类模式”班级学生的成绩超出很多。这还要考虑按成绩分班的要素:某些学校在分班时,将成绩好的学生疏到A班,用“二类模式”教课,将成绩不好的学生疏到B班,用“一类模式”教课。一年后,B班学生的均匀成绩超出A班学生的均匀成绩。采纳“一类教课”模式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固然这样的经验其实不可以直接“嫁接”到其余民族地域,可是这说了然全国范围内课程模式选择不妥会大大影响双语教课的成效。(三)双语教师培育双语教课的重点是培育大量具备“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目前全国范围内对双语教师的需求仍旧很大,对双语教师教课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以青海省双语教师培育为例,该省主要由六州民族师范学院培育

  3/6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思考

  小学双语教师,由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学校培育中学双语教师,培育目标以“一专多能,适应民族双语教课”为主。最近几年来,这些学校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等输送了大量双语教师。

  三、“民汉”双语教课模式探析

  我国“民汉”双语教课要实现可连续发展,一定增强者们对“民汉”双语教课重要性的认识,使“民汉”双语教课并重的看法人心所向,使“民汉”双

  语教课成为主流思想。跟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民汉”双语在少量民

  族地域正在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汉语地位的提高使得少量民族语遇到了极大的冲击,小看、忽略母语的现象已经出现,部分少量民族语濒临消逝的境地。这种现象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从头审察对待“民

  汉”双语教课的态度。能够明确的是,少量民族语在相当长时间内拥有不行忽略和代替的作用。(一)一般“民汉”双语教课模式一般“民汉”双语

  教课模式是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实行“民汉”双语教课。经过“民汉”双语教课,使学生在中学毕业时能达到“民汉兼通”。一般“民汉”双语教课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教课模式是少量民族语为主导。采纳这种教课模式的学校主要以少量民族语为教课语言,汉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课程开设。这种模式的双语教课,贯彻了“学校应该推行使用全国通用的一般话”的精神,也突出了母语教育在少量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保证学生“民汉兼通”。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双语学校多数采纳这种教课模式。

  4/6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思考

  第二种教课模式是“民汉”语兼用。采纳这种教课模式的学校,少量民族语和汉语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开设,两门课程贯串于整个教育阶段。其余课程部分用少量民族语讲解,部分课程用汉语讲解,一般理科课程采纳汉语教材,用汉语讲解。东北的朝鲜族、西北的蒙古族、西南的彝族都有采纳这种教课模式的双语学校。

  (二)初级“民汉”双语教课模式初级“民汉”双语教课是指小学阶段的双语教课,这个阶段的教课也有两种不一样的教课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从小学一年级开设少量民族语文课和汉语会话课,到高年级时,少量民族语文课程逐渐减少,汉语文课程逐渐增添,双语教课贯串于整个小学阶段。云南傣族、傈僳族的双语学校多采纳这种教课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在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学习少量民族语文课程,用本民族语言授课;小学中年级使用“民汉”双语比较课本,用本民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讲解;小学年级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用汉语授课。少量民族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从入学开设至毕业。西藏自治区部分县级学校采纳这种教课模式。

  四、结束语中国少量民族“双语”教课研究会理事会负责人邓文录指出,“为适应少量民族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赶快地发展

  5/6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思考

  ‘双语’教课形式实属必需,其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少量民族受教育的权益,培育一批既懂民族语又懂汉语的双语人材”。所以,在少量民族地区展开双语教课是继承社会文明,促使社会和睦,培育民族人材的重要措施,要依据各民族地域差别,依据国家目标政策鼎力改革和创新“民汉”双语教课,探究出合适各民族地域双语教课特色的教课模式。

  6/6

  

  

篇十一: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一、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概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汉族由于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架构。汉民族在发展中的“以夏变夷”的理念,以自己的内在文化精髓吸收各民族的精华,创生出华夏文明;其他民族在自身演变过程中也不断吸收汉文化和汉语,借助汉民族的文明来发展自己。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而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更是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由于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作用,汉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广泛实施了双语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宝贵遗产。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阶段的民族问题的认识曾出现了“左倾”错误,限制甚至取消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教事业受到了极大地挑战,进而使全国的科教事业经历了严重挫折。建国后中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期(1949—1957)、挫折期(1958—1977)和恢复期(1978—今)。第一阶段:初创期(1949--1957):从1949至1957年,中央政府从多个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以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马列主义原理来看,这系列的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全国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50年代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确保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同时国家为实现各项决策而做的各种努力也为今后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挫折期(1958—1977):这段时期,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在语言、政治、教学上都陷入了困境。195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周恩来总理强调“汉语拼音方案可以作为各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并要求“今后各民族创造或者改革文字的时候,原则上应该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且应该在字母的读音和用法上尽量跟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然而,在“民族融合风”的影响下,双语教育面临着众多的诘难。

  第三阶段:恢复期(1978-今):1976年,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问题。1992年,指出90年代民族工作五项任务是:“加快经济改革;发展教育、科学、卫生事业;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独立;提高自治水平;增进民族团结。”当然我们仍旧不容小觑的是我国民族地区的学校非常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加上交通不便利、信息不通畅、生活窘迫、教育落伍、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不高,民族地区不能吸引和留住足够的合格双语教师。对此,党和国家已经对民族地区的教师和教师教育在各方面做出倾斜,但民族地区的双语师资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建议1、双语教育是对人类内在本质在的探寻在对话关系中,对话者从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视角出发,叙述自己眼中的世界,以此来影响和改变别人。通过双方语言的接触,对话者进入了对方的语言中。“对话的我懂得使他或她存在的正是你(而不是我),他也明白,促使自身存在的你反过来又构成我中有你和你中有我。根据这些关系的辩证原理,我和你因此变成了两个你,而这两个你又变成了两个我。”2、双语教育是促进儿童成长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教育消极地看待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因而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把学生置于一个被动学习的地位。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考虑到了学生不同的语言背景,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语言的主体性地位。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词源学上来说,含有居问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事物?在学习中,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开始阶段;教师的目的代表遥远的终点,只有通过居间的事物,开始的活动才能取得完满的结果。”3、将双语教育置于民族教育的重中之重能否认识到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成败。双语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安定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承认和尊重少数民族自由、权利、尊严。充足的双语人才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施双语教育是一项兴国安邦的大业。4、从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建构双语教育政策

  双语教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自始至终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很多情况下,双语教育不能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往往并非决策者忽略了双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而在于双语教育关涉的政治社会问题是否成为决策者优先考虑的对象。

  5、加强双语教育立法建设双语教育是一项关乎社会长远发展和稳定的大事,然而双语教育的经费、师资、教材等却是一笔不小的经费。可见,双语教育是一项成本高、见效慢的工程。在国家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双语教育即便是得到了政策的支撑,但是缺乏具体法律法规的约束,也难以有效地实施。因而,为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双语教育的有效施行,具备具体的双语教育法规势在必行。当前,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下,作为民族教育重要环节的双语教育法必须尽快提上日程。6、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开发作为双语者和双文化者的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学历,经过专门的训练要,而且应该具有从事双语教学的综合能力和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切使得双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需要大量的物质和智力投入。“我国正在努力建立健全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上海市委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相关机构研究建立双语教师培训和考评体系,预计2007年起将对上海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师资进行资格认证”再者,对于相对贫困的民族地区来说,合格的双语教师极度匮乏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而解决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这一瓶颈的出路不仅在于要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育的资金投入,还要完善相应的双语教师培训体系和教师资格证的规定。

  

  

篇十二: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浅析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的本体价值

  作者:谷亚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8期

  谷亚华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在民族地区实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政策对于国家、社会、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教育的价值,首先是育人价值,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于少数民族个体的价值即是本体价值,即对少数民族个体的教育价值和生存价值。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25-02

  在民族地区实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政策,一直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举措。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即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育教学的模式。这两种语言中,有一种语言是本民族语或其他民族语,另一种语言是族际语汉语。这种教育,既让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又向少数民族推广族际语言即汉语普通话,让少数民族成员逐步可以民汗兼通,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才。对少数民族进行民汉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个体发展价值有以下几点。

  一、价值与教育的价值

  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指向一定目的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意义的活动。而价值就是基于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意义关系。客体不仅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且还是主体使用、享受的对象。某种事物一旦进入主体的对象性活动范围,必然随之产生对主体的意义问题,即对主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能否满足主体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某种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这就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如果某种事物或现象以自身的形态、属性和功能及其变化,能够满足主体的某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或精神的需要,对于主体具有可以肯定的积极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有价值可取的;反之,如果某事物或现象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对主体没有肯定的积极意义,或仅具有消极意义,那就被主体认为是无价值、不可取的。因此,价值具有主观性、主体性,它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而需要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对同一事物价值不同的人由于各自不同的需要而会做出不同的评价。价值体现的是主体性,是主观、相对的;对象本身有没有价值及其价值的大小,要看其属性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的需要。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原始的家庭教育到现代的家庭教育,从原始的部落教育到现代的学校教育,从原始的狩猎活动教育到现代社会教育,教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都是有一定价值取向。而教育的价值,首先就是育人价值,即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教育,首先要满足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然后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育要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首先就要通过教育来发展个体的智力水平、提高个体的文化素质、培养个人生存的技能技巧、增强个人的生存能力。这使受教育者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综合素质方面有天壤之别。这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这也是教育的本体价值。然后,我们要通过教育培养出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来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双语教育的价值无疑就是双语教育活动和通过双语教育活动培养出来的双语人才对于作为双语教育主体的国家、个人、社会和少数民族群体的意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于少

  数民族群体、社会和国家的价值是从双语教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体现出来。那么,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个体有什么价值,也就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本体价值是什么?这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个体的教育价值和生存价值两个方面去分析这个问题。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个人的教育价值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很多资料显示,接受双语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双语教育的人相比,智商一般比较高,思维更加敏捷。英国教育家、Bangor大学的副校长、欧盟观察员ColinBaker教授在其著的《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中通过总结大量研究,讨论了双语教育对于人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意义。“在发散思维的检测中,双语人的表现要强于单语人”,并且,他认为,“如果第二语言的能力低于某种门槛水平,就不会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带来任何的好处,只有当儿童的第二语言能力几乎达到第一语言能力的水平时,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有利的发展”。在我国大量实例证明,在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提高少数民族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访谈100多名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彝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本科生和研究生,发现同时精通汉语和本民族语的学生,其智力和学业水平都普遍高于单语或双语都懂但其中一种语言不太熟练的学生。并且,笔者通过调研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了解到双语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要。学生年龄越小,掌握双语的速度和效度越高。这使学生更容易学会用双语进行思维。在双语做得较早的中小学混合使用两种语言授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少数民族地区在学前教育阶段普及双语教育,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儿童更加熟练地掌握民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并学会汉语思维,达到用汉语和母语替换思维的效果,有利于他们进入基础教育阶段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数理化基础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如果用少数民族学生不太熟练或非思维用的语言进行授课,学生很难理解听懂。而学生对听不懂的知识就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就形成重文轻理的心理,造成在民族地区普遍存在数理化基础差的现象,从而导致辍学率增高。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数理化课程没有用学生熟悉的母语去教授讲解,而偏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接受双语教育较晚、习惯于用母语、民族语、单语思维的中小学生,教师要用母语讲授数理化基础知识,更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使学生自然地将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教师再用汉语讲授文科知识,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从两个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民族基础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少数民族成员的一生。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基础打不好,对于学生将来高考和大学阶段理工科人才的培养都非常不利。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灵活运用双语讲授不同的课程,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双语教育是普及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加速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十三: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

  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1

  双语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作为一名双语班的英语教师和班主任,我认为在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获得是主要目的,同时也是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这就是双语教学的标志。

  第一、采用原版教材

  近些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自由与宽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在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强烈要求下,我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与学科相关的外文资料,我注意到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学科的同时既增强了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又及时了解到国外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课后,我有时也布置一些双语作业,例如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索外文信息,作为学科知识的课外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技能的培养。

  第二、创造双语环境

  教育环境是人格的魔术师。校园中一景一物,皆具教育意涵,对学生的培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作为双语班的班主任,我注重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班级环境和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记,都使学生感到换了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逐步让英语成为班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

  我根据学生的自由组合,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自己收集双语材料布置班级的墙面、板报和英语角。有时,我也提一些参考意见。一轮下来再进行评眩这样使他们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的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习英语的广度和深度。

  我还不定时地组织学生收看英语影视节目和收听英语广播;在班会课上组织英语故事会、朗诵会。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文化节等活动中,我鼓励他们多拿出些有质量的英语节目,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这点谈不上技巧和经验,但它对于双语教学特别重要,尤其在我校,双语教学还是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太多的氛围,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太好,若不能做好自己和学生双方面的思想工作,往往会出现半途而废,虎头蛇尾的境况。对于教师,必须自己清晰地认识到双语教学的目的,端正好自己的教学动机,不能只为课程、专业建设,甚

  至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量。要做到对双语充满激情,必须有良好、单纯地动机,对于我个人,当初教学的目的,完全只因自己喜欢英语,热爱英语,而非其它,只有这样,才会勇敢面对、解决以后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对于学生,必须让他们明白双语教学的意义、目的以及英语和专业英语等对他们今后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工作都必须在双语课开课之前做好,而且不能空洞,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真正从心里上能够接受双语的教学,对双语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期待。

  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张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我们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对中学生来说,打好英语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双语教学是否能向着大家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三、注重自身修养

  教师的亲和力,青春活力和人格魅力是双语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富有个性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眼球”。过去以“说教”为特征的教学,对新时代的青少年缺乏应有的感染力,“亲其师,信其道”才是教育的真谛。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做长流常新的“活水”,不断补充知识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双语教育的出现是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双语教学的探索顺利成功地进行下去,只有通过学习思考,认真分析研究,理清思路才能完成,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要尽我的微薄之力,为的双语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2

  半个月的双语教学培训就要结束了。回顾短暂的学习时光,使我感触颇深,收获颇多,既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更提高了自己的各方面综合素养。

  在极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任教,能有机会参加双语教学培训,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看到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我珍惜这个机会,利用所有可用的条件,提高了汉语授课能力,提高了双语教学能力,更新了双语教学观点,提高了双语教学方面的修养。

  通过本次学习,我认为,几个专家都以全面、具体、独到的方式给我们讲了我们从未听到过的新课,使我们从陈旧的观念中更新转变过来,使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向着创新的模式方面进发。下面,我对自己近半个月来的学习生活体会作如下简要总结:

  一、思想观点方面:

  作为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培训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提高了语言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听到双语教学培训的消息,我心里很高兴,我认为这样的培训模式,我实在很需要,一方面既可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深入实践,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二、实习态度方面:

  培训一开始,我便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抓紧机会,认真听课。树立机会观念,激发自身的努力和热心,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严格遵守培训的各种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培训的安排部署,胜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实习期间,不怕苦,不怕累,乐意接受学校和指导教师交待的任务。认真参与教学教育研讨活动,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理论知识,为未来的工作打好了基础。

  三、生活方面:

  我在学习期间,积极配合宿舍管理工作,按时归宿,没有晚归,没有给学校带来任何困难。在生活中,艰苦朴素,努力适应培训地方生活。与室友保持友好、团结合作,保持良好的关系。

  四、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在这短短的半个月的学习实践表明,我完全可以适应双语授课要求。但是,还存在较多不足。例如书写苗文不标准,发音不够准确,课堂教学的投入力度不完全,科研效果和内容不多,只限于一般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更系统化的教育教学理论等。但我会再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培训即将结束,我知道,这是我一生中重要的而且很有效果的一次学习活动,回去后,我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谦虚学习,不停地学习,努力钻研,为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做出一份力量。

  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3

  在xx东部的苗族地方,这里聚居约六十多万的苗族人,他们一向以勤劳、朴实、豪放、好客,和勇敢而著称,特别是女友巧夺天工蜡染和民族刺绣;男有能"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敢豪情。他们有独特的服饰和语言等等,他们是世界上最悠久而有多灾多难的民族之一。

  在xx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就达30万人以上,绝大多数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用苗语交流。由于居于xx的东部,所以这系苗语被专家和学称之为东方语言。这里

  的苗族人祖祖辈辈的"母语"就是东方语言了。许多小孩刚上学是听不懂汉语的,更不要说普通话了,何况还要去学什么字、词、句等等。可见老师教学生难,学生学习更艰难。我从小就是这样的,听不懂汉语,那个时候,我们八、九岁才读一年级,记得我们的老师先用汉语讲一次,再用苗语解释一遍,就这样让我们逐渐由不懂到懂一点点,再懂一些直到上三年级时才基本听懂汉语。如今身为老师的我,看着这些可爱又天真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又何尝不类似孩童时的我呢?

  随着我国的发展,在这个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悠久古老的苗族人构建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化——苗语。我们要去好好传承,去探究,更没有理由抛弃它。

  20xx年6月26日,我有幸被安排去参加苗汉双语培训,而且培训地点在省府贵阳民族学院,我又激动又高兴。当我们一行100多人来到xx民族学院,眼前的校园让我们倍感大学生的气息,景色秀丽的校园让我们几乎忘记一天奔波的疲倦。

  在培训前,县教育局吴局长和教育厅黄燕处长的重要讲话,让我明白许多苗族人的发展史,明白领导们殷切的愿望和嘱予的重托。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和好学习,不要辜负领导们的期望,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更好传授给我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弟妹们。

  在培训期间,龙智先老师教我们苗族东部方言语言文字概述,让我明白了苗语的创建历尽艰辛,接着教我们生母、韵母,以及声调。学员们个个都很认真,练习读,练习拼写。我感到特别的高兴,以前我只能说而不会写,如今我又多了一种技能了。特别是苗语中的声调,与汉语拼音有很大的差异,它们的区别有以下几处:一。汉语声调有4个,而苗语是6个;二。声调的表示形式不同,汉语用一段直线表示,而苗文声调用b、x、d、l、t、s表示;三。汉语拼音声调标在韵母上方,而苗文声调标在韵母最后面。

  在声母和韵母,苗汉的读法绝大多数也不同。苗愈的发音大多声母比汉语声母读法多有"啊"音;韵母苗文比汉语韵母要多的:如"ea、nh、nb、np、nd、nt"等等,许多韵母读法也不同的。

  之后又腾继承等老师教的词汇,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苗语知识。

  随着苗文琅琅的读书声,喻意透彻的苗歌声在大学里流淌与飞扬,让我们这些学员感慨万千。我们一定要传承好我们苗族文化,把它发扬拓宽,我们深信,将来我们的苗、汉双语教学一定取得重大成效,教育事业将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推荐访问:对民族双语教育的看法 双语 看法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