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强化6篇

篇一: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强化

  

  事业单位改?仍存在三?难题!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量。总书记在党的?九?报告中强调,要“深化事业单位改?,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新?轮党和国家机构改?就事业单位改?作出了新的部署。新时代,事业单位改?将进?披荆斩棘、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努?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事不分、体制不顺、定位不准等问题。?、事业单位改?进?关键期事业单位改?推进历时已久,虽前期进展相对缓慢,但改??直在路上,并未停歇。浙江省?事管理、收?分配、产权制度、编制分类改?等都?在全国前列,2011年以来按照1+9的?件纲领稳步推进,且有加速之势。事业单位改?正进?关键期。???,事业单位改?进?倒排时间的“攻坚期”。中央要求,新?轮机构改?明年3?底前完成,分类改?在2020年前完成。浙委发〔2018〕1号?件公布了深化“最多跑?次”重点领域改?的意见,要求统筹事业单位改?,提出“推进?政职能类事业单位改?、加快?产经营类转企、?持民办事业单位发展、加强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五项改?内容。另???,改?进?动真格“深?区”。如果说,上?阶段改?围绕规范内部管理,未涉及根本,那么,现阶段改?则触及事业单位撤并重组,事关单位性质根本性改变,可谓打破“铁饭碗”,对事业单位?员?理冲击极?。针对事业单位?员众多、分类多样,情况复杂、管理不?等特点,我省深化事业单位改?必须更加注重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寻求改?的最?公约数。?、事业单位改?亟待破解三?难题1、难题?:财政分类保障政策与政府购买服务分类施策不?致。中发〔2011〕5号?件指出,“对公益?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类,根据财务收?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式予以?持。”换?之,公益?类事业单位应当由财政全额保障,公益?类则实?财政适当补助。然?事实远?如此,截?2017年底,省本级事业单位554家,从业?员约8万?,但财政全额保障公益?类事业单位仅2000余?,这是?个极低的?例,仅占2.5%,全省情况?抵相当。财政分类和编办分类的不对等,这?现象在全国各省市乃?中央部委都普遍存在。2016年底,财政部、中央编办出台《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作的意见》,明确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类事业单位,既不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也不属于承接主体,不得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公益?类事业单位则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从养?到办事转变。我省在年初也出台了实施?案(浙财综〔2018〕1号?件),基本和中央精神保持?致,其他省市亦如此。政府购买服务改?的分类施策和2011年分类改?的?件精神?度契合,但对财政适当补助公益?类事业单位却是“重重?击”,既不能承接业务,财政保障?例?低,公益?类转?类的条件和流程?不清晰,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预期很不稳定。财政和编办分类的错位有其历史因素,但在改?中不增加额外?出,逐步实现减员增效是基本原则,如何既尊重历史,?形成相对合理的解决?案,此乃难题之?。2、难题?:主管部门管理权限与事业单位法??主权界限不清晰。第?,在“放管服”改?持续推进背景下,事业单位?政主管部门积极探索有效的改??式,但放权不等于放任、管理不等于管死、服务不等于妥协,如何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盾需要破题。第?,省委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法??主权?使较为充分,但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法??主权和主管部门管理权界限并不明确,再加上事业单位执?政策基本参照机关(?资、?事、职称等除外),执?起来模棱两可,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都很困惑,管或者不管,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各地各单位标准不?,既有“什么都要管的家长制”,也有“什么都不肯管的甩?掌柜”,还有“既想要全?掌握情况?不敢轻易对报批事项表态的谨慎派”。第三,部门所属社科类研究机构能否执?科研单位改?政策并不明确。事业单位??认为应认可其科研机构?份,并执?相对宽松政策;主管部门则要求履?出资?职责,即使在“放管服”改?背景下,主管部门亦强调加强?常管理。为

  ?相对宽松政策;主管部门则要求履?出资?职责,即使在“放管服”改?背景下,主管部门亦强调加强?常管理。为此,如何明确主管部门的管理界限和管理重点,明晰部门所属科研机构的定位,此乃难题之?。3、难题三:部分单位双轨制运?可能导致改?碎?化。部分单位实施双轨制运?,同?单位内部存在两种?份,实施两套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两??:?是基层在机关?作的混岗事业?员,据统计,我省基层75%为学校医院事业?员,剩下25%的事业?员有80%混岗在?政机关,乡镇这个?例?乎达到100%;?是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省级及以下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单位是参公单位,管理?员属于参公?员,但任课?师还是事业?份。如何在改?中妥善解决双轨制运?带来的系列问题,此乃难题之三。三、事业单位改?还需蹄疾步稳推进改?路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改?的成败。事业单位改?是?个复杂的系统?程,涉及管理体制、机构编制、财政投?等????,建议我省将事业单位改?放在?个盘??整体考虑,设计出?个切实可?的改?路径。新?轮机构改?:侧重点应是事业单位职责的谋划及重新定位,条件合适地区,可对事业单位“三定”?案重新核定。事业单位改?的?标是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这和机关同?职责由?个单位负责不同,不宜简单“合并同类项”。事实上,强调机构编制“法定化”是这?轮机构改?的重要特征之?,?明确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个单位?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议根据新时代需求、单位??发展实际以及主管部门要求,重新梳理明确单位的“三定”?案,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并根据最新的“三定”?案,推?对事业单位的后续分类改?,以此解决部门分类和政府购买服务不?致问题。要允许?些规模较?、经营状况较好或者市场竞争?强的财政适当补助单位,在改?推进中从公益?类?主选择变更为公益?类。虽然这项?作?作量很?,但更符合实际情况,也可为后续改?打下坚实基础。事业单位分类改?:严格把握公益?类事业单位的“门槛”,建议将我省公益?类事业单位具体明确归类为“两?类四个??”。两?类是指,社会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和机关保障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四个??是指,?是公办基础义务教育类事业单位,即公办中?学;?是公共卫?机构,即疾病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慢性病防治机构、社区卫?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研究机构;三是为主管部门提供专业?撑对?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提供机关公益服务;四是各类科研机构,包括政府直属的农科院、社科院,部门所属各类?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同时为机关和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其他事业单位不应再确定为公益?类事业单位。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做好公益?类和?类的差异化管理?作,特别是要加强公益?类单位的改?配套。?前省财政厅已针对科研院所作出政策调整,适当提?保障?例,但这只是针对科研机构的特殊优惠政策,只能解决部分差额类事业单位财政保障缺?,?长远之计。建议重点针对上述两?类四个??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加强财政保障能?。要重点谋划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差异化管理政策,未?绸缪,进?步研究好公益?类事业单位转企改??作等。

篇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强化

  

  潍坊市深化改革创新专栏楸”、卸下“担子”,激发企业活下,对转制企业在土地政策、税收益类事业单位推向市场,融入国力。一是涉改人员分类安置。做好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破产企业资企发展一盘棋。二是发挥安丘农改革相关政策规定的有效衔接,产处置等方面“一事一议”,让企业特长,带动县域经济增长。为根据人员年龄段、工龄及职工具业尽快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扩大安丘农业优势,整合公益类体情况,分别制定了符合条件提前另一方面聚力企业长远发展,通事业单位市水利建筑安装公司和离岗、进入转制后企业和辞聘人员过改革,为企业注人新资本、新技供销集团、安丘农耕农业公司等3等不同安置政策,确保每一类职工术、新人才,加快现代企业管理制家国有企业组建安丘农业发展集都能得到妥善安置。二是充分调度建立,充分调动职工的创业激团,并控股、参股康田农业科技等动职工参改积极性。涉改单位均推情,切实提高了改制后企业的经营5家公司,打造成为集农业品牌化选成立转制工作委员会,深人职工效益和服务水平。运营、农村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内部,听取职工意见、维护职工权四、创新改革思路,大型现代农业发展集团。三是盘益、解决职工困难,从源头上打消改善民生促发展活全市资源,保障改善民生。收回群众顾虑,调动职工参改积极性,事业编制253名统筹使用,将其全让参改职工从“要我改革”转变为一是探索公益类事业单位市部用于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我要改革”。三是为企业发展注场化运行,优化国有资产布局。把生建设和农业农村、交通水利等人新动能。一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具备市场化运行条件的市水利建重点领域,切实提高服务民生的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条件筑安装队、检验检测中心等4家公能力和水平。獅事业单位“三分改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事革,,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推动公雇务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围绕解决事业单位存在的公益服#潍坊市昌乐县委编办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定位不准、职能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昌乐县积极探索“三分改革”路径,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

  领导,发挥政治优势坚持和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到改革发展和履职昌乐县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政尽责各方面全过程,以党的政治治优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改革动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释放体制活力,积极探索“三分改革”路径。建设引领和推进改革。一是健全党组织设置。坚持党的建设和政43■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改革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在改革中同步设置或调整健全涉改单

  位党组织,理顺隶属关系。在新党员登记造册、档案整理归档等各方面衔接工作,确保机关党的工作有效接续。二是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述职述廉、组织生活等各项制度。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机构合在一起、力量合到一处,实现工作效能整体提升。三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单位特点和改革发展要求,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对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设立党委或党总支的,核定1名专职副书记职数,确保党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建昌盛盐业有限公司。二是职能整合。围绕解决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问题,采取撤并、整合方式,将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重新整

  改革后,共减少52家事业单位,撤并率达56.5%。三是职能优化。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的问题,厘清13个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在党建工作、干部人事、财务资产、业务运行等方面的各自权限,以清单形式分别明确主管部门承担的监督职责、事业单位的自主管理职责以及相关部门综合管理职责。特别是针对人民防空方面职责边界不清的问题,多次深人部门实地调研并召集了工作协调会明晰各自职责边界。制为公司的,建立完善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健全改革配套政策,将其真正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增

  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比如,将环卫服务职能推向市场组建环卫公司后,建立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按照“双向进人、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分别设立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优化公司架构,设置综合部、财务部等6个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转换用人机制,环卫公司用人实行自主招聘。探索建立与市场机制相衔接的收人分配制度,由环卫公司自主确定人员薪酬水平、分配办法,坚持以岗定薪、优绩优酬、动态管理的原则,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改革后,环卫公司利润同比增长4.8%,管理成本费用下降8%。三是创新编制管理方式。

  根据不同单位类型和改革发展要求,采取一个涉改单位一个编制管理的模式,加大编制统筹使用力度,提高编制使用效率。比如,在公证处改革中,收回公证处原核定的事业编制,原在编人员事业身份记录在案,对于新进人员不纳人编制管理,由公证处自主招聘。对确需要事业编制保障的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按程序提报研究。在开发区改革中,实行员额制管理和全员聘任制,确定开发区人员控制数为40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聘任到开发区工作的,实行“单轨运行、档

  案接续”。组建40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旧党组织更替过程中,及时做好合,三、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释放体制活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编制管理,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一是改革运行机制。着力理顺体制机制,将改革举措转化为社会事业发展动力。比如,在园林环卫体制机制改革中,按照精简、环境卫生、燃气管理等相关职责进行重新整合优化,组建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同时,按照“管办分离、事企分开”的原则,将园林、环卫服务职责推向市场,组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和昌洁环卫有限公司2个国有企业,促进园林环卫事业走上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轨道。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对于改革后转企改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改革动力将事业单位定位在公益服务,推动行政职能由行政机构承担,公益服务职能由事业单位承担,市能调整。着力解决职能越位、定位不清的问题,把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市场经营职能剥离,63个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撤销25个、38个改为公益类事业单位。

  把有关政府部门承担的城市建

  设、投资开发等职责剥离推向市场,组建3个国有企业。在盐业体制改革中,将盐业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权移交政府T作部门,组场经营业务由企业承担。一是职统一、效能的原则,将园林绿化、44

篇三: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强化

  

  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在机构编制管理体系中,事业单位管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机构数量最多,类别最多,编制数额最多,领域范围最广,改革推进最难,并且不同级别、学科、行业、类型的单位之间差异较大,情况非常复杂。十九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明确,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如何正确认识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事业单位改革现状

  中央从2008年开始部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XX省是中央确定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5个试点省(市)(上海、重庆、山西、浙江、XX)之一。2010年2月,根据XX省委、省政府印发《XX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粤发〔2010〕6号,广州市是2011年9月印发《广州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穗办〔2011〕18号),正式启动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改革有关的系列文件。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严格意义上说,是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才真正开始的。此前,事业单位尽管也在各行业领域内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但都属于局部改革,没有系统深入和配套。当前,事业单位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职能混淆。有的事业单位职能定位不够清晰,政事不分、事业不分。有的事业单位给人感觉既像政府机关,承担着部分行政管理审批职能,又像公益类事业单位,承担着部分公共管理服务职能。还有的外壳除了是个事业单位外,工作性质和内容与企业毫无区别。

  (二)类型混杂。目前事业单位种类繁多,已经进行过分类的,就有行政类、公

  益类(一、二、三类)、经营服务类。此外,至今没有分类的事业单位,存在财政核拨、核补、经费自理、企业化管理等多种类型。

  (三)管理混乱。既有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又有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还有国有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更有纳入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一些事业单业管办不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四)人员混用。这种情况,在事业单位占有一定比例。有的一个事业单位就有多种性质的人员成份,如:机关服务中心,从人员组成看,事业编制内的人员就有双统发、全额、差额、自收自支等好几种,有的还聘用了临时工,还有的与机关人员混在一起使用。

  二、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所有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它涉及的面广,触及到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稍有不慎就会激发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从掌握的情况看,主要面临以下几大难题和挑战:

  (一)法律障碍。从历史的成因看,很多法律法规都是由一些职能部门牵头制定,职能部门牵头制定法律法规的优点是对情况比较了解,针对性较强,但不足之处就是容易通过立法的形式,将部门利益法定化,包括设立机构、配备编制标准等事项。有的法律法规直接明确,某事业单位甚至国有企业承担行政管理和执法等职责,这种情况还不少。因此,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先清理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甚至重新立法才行。这不仅难度大,而且程序多,历时很长,谈何容易。

  (二)体制障碍。我国的管理体制架构,基本上是按照国家、省、市、县(区)

  上下对口设置,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组织人事管理工作、财政管理工作,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和管理范畴,各自在事业单位管理上也各有侧重,但互相之间又互为补充、互为条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完全分割开。为此,事业单位的改革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为例,参公管理审批权限在组织人事部门,不在机构编制部门,按照《国家公务员法》规定,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基本条件是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但在机构编制业务中,并没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这一说。按照组织人事部门的解释,公共管理职能不等同于行政管理职能,其标准比行政管理职能要低,但究竟低多少,就不太好把握了。更为尴尬的是,有的已经批准为行政类的事业单位,之前并没有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后,对于已经参公的事业单位还能否参公,本身就值得探讨,如果继续保留参公,改革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如果不再参公,将会面临系列问题。

  (三)政策障碍。目前组织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等配套政策不衔接,成为制约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有的地方虽然出台了一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但不够全面系统和配套,尤其是涉及到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没有纳入政策范围。此外,事业单位改革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后也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包括改变行政级别确定工资、退休金、享受相应待遇等,难度较大,改革就很难彻底。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尽管早就明确其去行政化,取消了行政级别,但在人事任免上仍然套用行政机关级别,有部省级、厅级、处级、科级等领导之别,相当于仍保留着行政级别待遇。

  (四)利益障碍。事业单位改革必然会触动到相关方的利益,包括主管部门部门利益、事业单位本身利益。一些主管部门已经习惯于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不改单位人多力量大,用起来方便,改了既担心人员思想不稳定,也不知道今后前景如何,缺乏信心。对于事业单位职工来说,早已习惯了稳定的工作状态,担心改革后现有利益得不到保障,保不住铁饭碗,顾虑重重之下,会提出各种要求,找出各种理由,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和难度。

  (五)需求障碍。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有的领域尤其是民生领域,如教育、医疗,任务越来越重,对人员编制的需求量很大。但改革后,要求事业编制“总额控制、只减不增”,这样一来,矛盾就产生了。尽管从国家到各地加大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力度,但政府职能转变还远远没有到位,社会事业的举办主体仍以国家为绝对主力,一些事务性工作还得需要事业单位来承担,社会力量并没有充分进入社会事业发展领域,加之现有社会组织运作不规范,承接社会事业的基本能力薄弱,无不制约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

  三、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对此,个人理解:一是去行政化。取消行政类事业单位,实行政事分开。二是去企业化。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实行事企分开。三是强公益性。强化现有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实行管办分离。

  2月28日,十九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党政群所属事业单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全面推进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加大从事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推进事企分开。区分情况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理顺

  同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主要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优化职能和人员结构,同机关统筹管理。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篇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强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强化公益属性背景下的事业单位改革

  作者:王海林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9期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强化公益属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强化公益属性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对强化公益属性,分类推进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公益属性;事业单位;改革

  一、强化公益属性对事业单位改革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主要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近1000多万退休职工,总数超过4000万人。面对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部分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导致公益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高。例如医院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单位本身的运行发展得不到保障,促使这些事业单位利用配备资源从事市场化活动赢利,从而偏离了本身公益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初步形成了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盘根交错的乱象,成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迫切需要通过强化公益属性来加以解决。

  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强化公益属性也意味着事业单位性质的划分,按职能和定位使现有事业单位各归其位,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划归行政,从事市场经营事业单位划归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保留事业单位架构,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责任。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后,将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二、整合部门资源,强化公益服务。

  当前的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三者之间的改革主张存在一定偏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并不一致。机构编制、人事、财政等职能部门主要是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主张控制机构数量和压缩财政供养人数。单位主管部门则往往是站在事业发展和维护本系统利益的立场上,主张保留和发展下属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自身则希望通过改

篇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强化

  

  提振思想动能

  强化服务能力

  作者:刘丰

  来源:《管理学家》2020年第06期

  [摘

  要]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要做好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措施的落地和实施提供思想保障。事业单位在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强化”,引导干部职工全面提振思想动能,从而强化服务能力。即提升政治站位,强化大局意识;牢记使命初心,强化责任担当;不断精进服务,强化工匠精神;彰显创新优势,强化创新驱动。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

  思想政治工作

  大局意识

  责任担当

  工匠精神

  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2020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收官之年,可以说事业单位的改革都会在2020年加快脚步。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不断加强和改进,确保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思想认识能够跟上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并在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进一步凝聚智慧和力量,促进事业单位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群众和社会。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要将目标宗旨定位于“提振思想动能、强化服务能力”两个方面,致力于打造一支思想立场坚定、思想动能强劲、业务素质优良的新时代干部职工队伍[1]。现就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积极意义。

  一、提升政治站位,强化大局意识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干部职工提升政治站位,强化大局意识,积极配合各项改革工作的推进。改革必然会导致原先格局的重大变化,一些干部职工可能会在思想上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并反映在行动上,出现逃避、推诿等现象。事业单位在改革背景下必须做好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干部职工将思想和行动集中到改革工作上来。应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一是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干部职工应提高政治认识,积极参与到事业单位改革中来,并通过自己的点滴力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事业单位改革添砖加瓦。干部职工要坚决贯彻落实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措施,在思想上坚定、在行动上有力,提高参与改革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自觉配合,维护大局。干部职工要在思想上、行动上体现出自觉性,要认识大局、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听从组织和单位的各项安排,不计个人得失,做到公共利益、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干部职工要将工作放到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局中去思考、定位,一切以大局为重,不得带有任何私心杂念;三是紧密协作、密切配合。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是一盘棋,需要统筹安排,体现出高度的团结性和协作性。干部职工之间要紧密协作、密切配合,共同为改革措施的落地实施而努力。事业单位要培养干部职工的团队精神,要求干部职工形成一个紧密的团队,按照各自的岗位、专业、优势和特长,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四是调整心理、快速适应。事业单位改

篇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强化

  

  关于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事业单位中的政治、思想、组织保证作用。现就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1.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确保事业单位改革正确方向、推动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健全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事业单位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事业单位全面贯彻落实。

  2.目标任务。把党的建设工作与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围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阶段性目标要求,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已转为行政机构或企业的,要分别按照机关党建工作和企业党建工作的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党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开展党组织活动,实现党建工作平稳过渡、有序衔接;已明确转为行政机构或企业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以及明确予以撤销或调整的单位,在过渡期内要继续按照现有规定和要求抓好党建工作,确保党的工作不间断、党组织作用不削弱,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继续保留、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根

  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管理体制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使党组织体系健全、设置合理、制度完善、机制灵活,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充满活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作用充分发挥,形成与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党组织的职责要求

  3.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认真履行党章和有关规定明确的职责任务,按照把方向、议大事、管全局的要求,统一领导本单位工作。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切实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职权。党组织特别是书记要把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建强基础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行政领导人要自觉接受党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党组织决议、决定,按照分工抓好集体决策事项的组织实施。设立党组的事业单位,党组要按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4.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认真履行党章和有关规定明确的职责任务,按照参与决策、推动发展、监督保障的要求,会同行政领导班子共同做好本单位工作。凡涉及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和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党组织必须参与决策。决策前,党政主要领导对决策议题要充分酝酿、沟通协调,党组织要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决策时,参加会议的党组织领导成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党组织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体现;决策后,党组织要发动党员团结带领职工保证决策顺利实施。各单位要将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

  决策的内容和程序具体化、制度化。采取党政联席会议等方式对本单位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联席会议运行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选人用人中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切实履行把握用人条件、提出推荐人选、做好组织考察、加强管理监督、培养后备人才等职责。围绕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本单位贯彻执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积极发挥监督保障作用。行政领导人要强化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坚持民主决策,定期向党组织通报有关工作,紧紧依靠党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共同做好单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对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或不按程序进行决策的做法,党组织要及时提出意见或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三、不断提高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推动科学发展、做好公益服务的能力水平

  5.着力选好配强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大力选拔政治坚定、业务过硬、敢抓善管、廉洁奉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进入领导班子。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和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和行政主要领导人,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应配备党组织专职书记和副书记,党员行政主要领导人一般应担任党组织领导职务。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党组织书记和行政主要领导由同一人担任的,一般应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党组织书记和行政主要领导分开任职的,党组织书记一般应兼任行政副职,党员行政主要领导人一般应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要健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配备方式,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按照事业单位章程进入理事会和管理层,理事会和管理层中的党员领导人员按照党

  内有关规定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理事会和管理层成员的任用与管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事业单位章程办理。

  6.加强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领导班子成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加强自我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引导领导班子成员从群众利益出发,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克服短期行为,提高为人民群众做好公益服务的水平。加强民主集中制学习教育,引导领导班子成员发扬民主、坚持原则,顾大局、守纪律、讲团结,严格按制度和规定办事,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等制度,加强对学习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7.加强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管理。抓紧研究制定符合不同行业特点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明确要求,规范程序,改进方法,严肃纪律,强化管理。结合事业单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领导人员在职岗位培训、任职培训和专业培训。建立健全交流制度,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之间领导人员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认真执行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巡视等制度,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民主决策制度和领导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防止权力滥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抓好领导人员廉洁自律工作,严肃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8.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工作力量,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和改进党对事业单位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并实施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突

  出培养社会事业各行业、各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大力开发紧缺人才和专门人才,重视培养和大胆使用青年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各行业、各领域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完善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党组织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关键环节,改进人才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使各类人才在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中充分施展才干。

  四、着力增强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9.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通过为本单位中心工作服务、为广大党员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把党建工作的成效体现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上来。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拓展学习内容、途径和渠道,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把党的建设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等制度,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运用网络、手机等手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构建开放互动的基层党组织活动平台。

  10.改进事业单位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党员工作。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党员轮训制度,拓宽党员培训渠道,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业务培训。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注意发现、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进一步做好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工作。严格标准、注重质量,加大在青年岗位能手、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11.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事业单位党组织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和载体,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引导党员、职工正确认识、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改革。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员、职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感。重视党员、职工提出的合理要求,及时做好矛盾化解和情绪疏导等工作,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动了解掌握社会和群众对公益服务的意见建议,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共同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

  12.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事业单位特点找准为民服务的着力点,不断深化和拓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精心设计贴近实际、特色鲜明的争创主题和形式多样、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所在单位和职工努力做好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工作。完善公开承诺、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等制度,建立健全激发创先争优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成为广大党员、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

  五、加强对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

  13.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党建工作责任制。地方各级党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党组(党委)要把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地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地区、本行业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实施意见。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全面抓好党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担任党内职务的行政领导人要落实“一岗双责”要求,积极做好党建工作。

  14.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党务工作队伍。根据单位规模和党员人数,健全党组织工作机构,配备必要工作人员,保证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编制和职级待遇,为他们开展工作和成长进步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对党务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使他们成为既精通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又熟悉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把党务工作岗位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注重选拔有党务工作经历的同志担任行政领导人,注重从业务骨干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党务工作队伍。

  15.为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加大党建工作投入,将党建工作经费列入事业单位年度经费预算,保障党组织工作和活动正常开展,具体额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强化阵地建设,通过单独建、联合建等方式健全党员学习和活动场所。尊重和鼓励事业单位党组织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和推广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评选和表彰事业单位先进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整体工作水平提高。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实施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意见和措施,使党的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加强、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推荐访问: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要强化 要强 深化 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