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对失业就业问题的研究7篇

篇一:我国现阶段对失业就业问题的研究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疫情到来之后,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城镇失业人员正在不断增加,要想对失业人群进行有效帮扶,国家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政策,根据城镇失业人群现状,为其提供再就业服务。人社局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管理时,需要对失业人群进行准确定位,根据不同人群发展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服务。政府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扶持微小企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对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进行全面解决。本文就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及对策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我国正处于重要发展阶段,在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解决时,需要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因为当前我国城镇就业环境正在不断改变,传统领域就业机会也在逐步减少,增加了城镇人群就业压力,且社会竞争环境比较激烈。在对再就业问题进行处理时,政府需要出台相应规则,还要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确保失业人员能够获得再就业机遇。但因为各项岗位对工作人员能力存在较高要求,因此要做好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确保失业人员能够充分把握再就业机会,从而获得更好发展

  [1]。

  一、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疫情时代到来之后,各个产业的发展难度正在不断加大,城镇失业人群也在不断增多。在对失业人群再就业问题进行解决时,国家出台的支持政策存在不足之处,无法为所有失业群体提供充足保障。因为当前再就业岗位比较少,失业人群过多,在为所有失业人员提供岗位时,无法根据不同失业群体能力提供相应岗位。大多数失业人群综合素质比较低、专业技能不足,在参与岗位竞争时,因为自身问题导致竞争水平下降,长期以往失业人群会出现心理问题,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学生就业难度比较大,应届大学生已经成为城镇失业人群主力军,一

  些大学生受传统理念影响不愿回农村就业,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再加上社会就业岗位不足,导致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2]。

  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救济制度

  在对市场经济进行改革时,产生了大量失业人群,这些人群再就业率比较低,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一些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下岗之后,不仅生活存在困难,且存在严重心理落差。在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时,需要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为所有失业人群提供生活保障,同时要为丧失劳动能力需要救济人员,提供合适经济收入来源。要为所有人群提供合适岗位,才能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还要对被救济人群心理进行充分照顾,确保所有人群都能适用新常态下市场经济变化规律

  [3]。

  (二)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在进行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时,可以降低失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还可以预防失业问题发生。目前我国已经逐步拓宽了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但未能实现社会面全覆盖,一些已经参加失业保险的劳动者,大多是已经参与工作的劳动人群,没有参与过工作的劳动人群,没有纳入到失业保险范围内。即使参加失业保险的劳动人群失业之后,保险金额也无法为失业人群日常生活提供充足保障,需要对失业保险制度内容进行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作用。在进行制度建设时,政府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拓宽保险人群范围,可以将困难群众和富余劳动力纳入到保险范围内

  [4]。

  (三)设立专项创业基金

  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就业优先战略,并且出台了相应政策法规,提高了就业质量。在对再就业问题进行解决时,需要通过市场调节,为劳动者提供自主就业机会。政府要简政放权,为再就业资源整合搭建信息化平台,通过对平台功能进行持续完善和优化,为失业人群提供更加优质服务。政府还可以设置专项创业基金,对存在市场发展前景创业项目进行大力扶持,还可以出台创业孵化政策,同

  时要对各项工作程序进行简化处理,为创业人员提供一条龙服务。在对创业人群进行管理时,还可以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扩大创业人群融资渠道,确保更多社会资金能够注入到创业途径中,为创业政策实施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政府要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氛围,促进相关工作进行更好发展

  [5]。

  (四)创建培训班

  大多数失业人群是因为自身技能水平,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出现了失业问题。因此政府要积极举办培训班,为失业人群提供针对性技能培训服务,在对失业人群进行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时,不仅要增强失业人群基本素质和品质以及能力,还要强化培养人群创新性就业意识,要对失业人群潜能进行充分挖掘,使得失业人群在参与培训活动期间,能够掌握基本岗位知识。政府还可以鼓励失业人群积极参与教育活动,通过对失业人群进行职业教育,改善人力资源供给,要为这些人群提供招生培训体系。在对失业人群进行教育课程设置时,还要增强实践课程,并且建立健全评价指标,还可以鼓励失业人群积极创业,并且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改进,通过对创业实例进行讲解,使得失业人群能够明确自主创业方法和过程以及规律,帮助失业人群掌握基本创业知识技能,增强失业人群再就业自信心

  [6]。

  (五)加大微小企业扶持力度

  政府在对微小企业进行扶持时,不仅可以对企业利益进行全面保护,还可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在进行政策实施时,需要对微小企业进行公平对待,需要根据企业项目特点以及实际发展要求,设置技术和资金支持标准。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还需要对微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重点关注,通过出台相应制度,并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扩展企业发展规模。在对微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进行解决时,需要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并且构建统一融资平台。如果企业对资金需求量比较大,可以为其提供相应信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确保企业能够不断壮大,从而对再就业问题进行全面解决

  [7]。

  (六)加强企业管理

  微小企业要根据政策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还要对所有岗位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划分,通过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目标,根据市场形势对发展战略进行适当调整,实现转型升级。企业在加强自我管理期间,需要扩大建设规模,从而为城镇失业人群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微小企业还要加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并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给予工作人员精神和物质奖励,营造良好形象,从而获得更好发展

  [8]。

  (七)加大农业建设力度

  目前在进行就业机制建设时,我国城乡建设处于不对等状态,因为农村区域土地正在不断减少,但农民很难获取再就业机会,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区域农民,难以参与到再就业竞争环境中。且当前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城镇劳动力处于富余状态,在城市区域就业岗位大多适合于年轻群体,一些农民就业岗位属于体力劳动行业,例如保洁服务和建筑等。这些行业体力劳动过重,但报酬偏低且岗位有限,无法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再就业需求。在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时,需要根据各个农村区域特色,对原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开发农村产业,为失业人群提供更多再就业机会,同时要构建一体化城乡就业体系,通过对城市和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应用,促进各个区域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真正实现农村和城镇平等就业。

  (八)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

  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再就业大多是通过公开招聘和社会推荐参与岗位竞争,一些猎头公司和中介公司无法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大学生难以在人才市场环境中,获得良好岗位竞争机会。因为在对人才市场进行管理时,大部分职能划分并不明确,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导致市场人才信息更新速度比较慢,求职和供职渠道不通畅,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发展,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法律措施,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还要建立健全数据库,通过对大学生供求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并且构建针对性就业岗位资源库,确保大学生能够了解各项岗位要求,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招聘机会,提高大学生群体就业率。在对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进行解决时,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为其他失业人群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创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缓解社会环境下就业压力。因此国家政府要

  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并且给予创业人员政策和经济扶持,同时要加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时,不仅要增强大学生不屈品质和精神,还要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确保大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并为大学生群体就业提供更多路径。

  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压力正在不断增大,失业人群正在不断增多,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在对再就业工作进行创新性管理时,要想从根本上对失业问题进行全面解决,就要对失业人员进行专门技能培训和教育,确保失业人员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还要增强失业人员心理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失业人群社会竞争实力。人社局要从多个角度对这些市场进行拓展,还要为失业人群提供多渠道就业途径。通过为失业人群提供技术指导,并给予更多岗位和机会,对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进行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芮国星,高立威.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42(06):663-668.

  [2]孙守纪,杨一,方黎明.失业保险的参保再就业效应与道德风险效应——城镇职工和迁移工人的异同[J].江汉学术,2021,40(03):5-19.

  [3]张夏峰.就业视角下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分析[J].明日风尚,2017(09):368.

  [4]王阳.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困难群体失业趋势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04):5-18.

  [5]邱福林.高校毕业生规模对城镇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02):43-47.

  [6]邱福林.城镇失业人口结构特征、变化趋势及其治理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7(04):50-55.

  [7]史册,杨怀印.我国社会再就业心理辅导服务模式完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247-251.

  [8]殷俊,陈天红.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制度需求影响因素以及方案设计——基于武汉市城郊的调查数据[J].当代经济管理,2014,36(08):87-91.

篇二:我国现阶段对失业就业问题的研究

  

  相沟通学生毕业论文

  专业名称:

  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码:

  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

  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

  论文

  题目:

  评

  语: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分

  __________指导老师签名

  ________________

  论文答辩评价: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答辩组评定成绩及答辩委员签名

  学生联系电话:摘要:在当今全球经济化的时代了,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随

  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失业率也大大更加。当前我国我失业率居高不

  下,呈现严重性、普遍性和增剧性的特征。所以为了解决我国的失业

  问题,要从根本出发,先了解我国的失业现状,寻求根本导致失业的原因,从而解决问题。

  关键字:失业问题;对策;我国失业的现状;原因

  目录

  摘要

  ..................................................

  关键词

  ................................................

  一我国目前的失业现状

  .........................................4(三)

  .....................................失业问题对国家的消极影响

  (一)失4业的含义(二)

  ...........................................我国人民失业的现状

  二我国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6(三)

  .......................................政府的政策辅助不够完善

  (六)下岗人民工作生活双重困难(四)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大(一)人6民的劳动力素质(二)

  .....................................劳动力过剩,就业竞争增大

  (五)

  .............................技术的发展与引进,淘汰大量劳动力

  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

  ...........................................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

  (二)

  ...................................完善各种失业保障与培训制度

  (三)

  .......................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并完善各种失业政策

  (四)

  .................................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结构性矛盾

  (五)

  .........................................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11(六)

  促进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11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七)

  政府积极鼓励非正规就业..................................11四结论

  .....................................................12五参考文献

  .................................................12六致谢

  .....................................................12、八

  、,刖言

  失业问题是每个国家要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而且视情况的严重性还会

  导致国家的经济倒退,所以每一个国家都应该重视国家的失业问题!

  20世纪至

  今,西方国家经常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而且发达国家仍出现较高的失业率,因

  此我国仍是发展中的国家,而且还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失业率也不会

  比一些发达国家低。再加上我们还历经了

  2007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因此我

  国除了被金融危机的洗礼外,还伴随着我国的失业率爆升的情况,国家的失业人

  口不断增加,导致我国的经济情况不能正常的运转,因此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成

  为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我的的人口毕竟繁多,解决起来不是一般的困难,因此

  不是普通和随便的方法可以解决。

  从古到今,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理解问题的发

  展原因,现在的情况。因此要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必须要理解我国我的失业现

  状,从根本原因出发,在多种策略下解决问题,而且要完全解决失业问题是不可

  能的,不失业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所以我要做的是用最好的方法把失业问题缓解

  到最低,实现失业率最低化!

  一我国目前的失业现状

  (一)

  失业的含义

  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而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

  产资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

  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狭义的失业

  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

  有得到有报酬得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

  为:1、自愿性失业;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

  业;3、隐蔽性失业。

  自愿性失业: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

  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所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

  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

  期、局部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

  点是既有

  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

  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

  失业。

  造成的成的短

  (二)

  我国人民失业的现状

  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的劳动力的就业政策发

  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导致几十年的问题马上暴露无遗,因此我国的劳动力就业

  问题也是一个跨世纪的难题。

  根据官方统计的数据,我国公开的城镇失业人口达908万人,失业率为4.1%,与往年基本持平。从总体看来,我国的失业人口从1995年的519.6万增加到2012年的908万人,失业率从1995年的2.9%增加到2010年的4.1%,失业率、失业

  人口都在不断的增加与提高。虽然说这是官方数据,但是实际上以

  2008年底金

  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失业及返乡的农民工约

  2000万人计算,加上2008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400万人,2009年的新毕业大学生630万人,加上同等数量的未经大

  学直接

  从高中走向社会的年轻人,2009年全年未纳入社会保障部的实际未就业

  人口就高达3260万人。如果这个数字加上社会保障部

  2008年底官方的保守的3200人,以中国现有适龄劳动力人口

  8亿作为基数,2009年中国的实际失业率

  绝对不会低于8%。因此实际我国现在失业状况是非常严峻的,失业问题要尽快

  解决。

  (三)失业问题对国家的消极的影响

  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适当的失业可以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

  展,让各种产业发展更快,人民怀有上进心,积极向上,经济更为发达,但是过

  度的失业会引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影响主要归类为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社会影响:失业对社会的影响其实就是对人民的影响,它威胁着人民的家庭收入,打击人民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对人民的心里造成很大的心里负担。

  而

  且失业会让人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让他们的基本生活受到阻碍。从而使得他们

  的自我能力不能得以很好的发挥,使得他们的心理得不到平衡,胡思乱想。而且

  还会有想不开和想歪的人,未了得到钱,会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使得犯罪率上

  升,其他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胁和侵害。

  经济的影响:失业其实就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是资源的低效率配置,造成经济总量的损失。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就是生产达不到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人力

  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用于发展经济上。而且这种问题很容易形成恶性的循环使得

  一部分劳动者会被排斥到正常经济活动外,使得他们失去主要的生活收入来源,让社会的分配不均更为突出,贫富差距更加明显。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也

  更远离了充分就业这个目标,国家的经济打击更大。

  二我国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人民的劳动力素质

  目前我国城区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且大多数的失业人群都是不能满

  足工作需求,自身的能力不够才造成的。现在城区的劳动力剩余过大,劳动力素

  质低,劳动者的自身技能不能符合工作的需求。根据罗兵咸会计楼在

  2007年估

  计,中国在未来的10年,20岁至34岁的年轻人口将会增加到

  7700万人。但是

  从联合国那里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识字率、入学率和教学程度的指标,在人

  类发展指数中是排名94位,是一个非常不理想的数字。虽然我国是发展中的国

  家,人口也是最多的国家,但是这个数字非常的差,甚至比甚至比突尼西亚、阿

  塞拜疆等第三世界国家还要差,这反映了中国未来大部分的劳动力仍只能从事低

  技术、人口密集的工业。

  (二)劳动力过剩,就业竞争增大

  由于农村人民不断涌入城市,高校的学生每年都不断更多,加入社会。工作

  的职位的更加跟不上人口更加的速度,使得就业竞争增大,劳动力过剩。中国社

  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两会代表的程恩富在

  2010年03月03日在其所在的驻地酒

  店中国职工之家接受采访。在采访上他表明了中国的劳动力过剩,有6亿人口是

  负作用大于正作用,可以想象一下6亿的人口是什么概念,每个人多挣1元,都

  有6亿了,但是这6亿人口却是负作用,损失很大。虽然我国一直实施计划生育

  的政策,但是社区的劳动年龄还是不断增加,新增人口不断增加,但是职位是有

  限的,就像是国家选公务员那样,在数万个人里去挑选几个人,来任职竞争压力

  不是一般的大。

  (三)政府的政策辅助不够完善

  对于人民的失业,政府也做了许多的措施和辅助例如:组织招聘会,完善失

  业保障,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进而调整人才就业结构,向国有大众型企业

  注资,降低企业的裁员可能性等。这样的措施和补救,但是还是不够的,失业的率还是没有明显的减低。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们造成的伤害还没有完全消退。

  现在我国还是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

  全面建设成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就业信息不

  充分,劳动力流动遇到种种壁垒等等都会直接导致失业率上升。

  而且在国家的经

  济体制下,我国虽然实施了高就业,低工资的政策,表面上是很多人都有工作做,但是实际上却是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以异性事业形式存在。

  因此国家的政府的政策

  辅助不够完善,不能很好的治理失业问题。

  (四)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大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期,就业问题也成了一个比较广

  泛的问题,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也显得十分重要。大学生是我国珍贵的人力资源的人才,要好好的利用,但

  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如:政府、高校。用人单

  位、就业市场和大学生自身等原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变得困难起来。

  政府的原因:政府就是控制着市场人力资源的供给,它通过控制经济的增长

  速度、修改就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得措施来控制人力资源的供求数量。

  学校的原因:某些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存在着就业目标不明,定位不明确得原

  因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非常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很多高校培养大学生是

  注重数量不是注重质量,使得很多大学生不会很好接受培训。

  用人单位的原因: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时候,很多都打着很优

  厚的条件和职位来吸引大学生,但是到头来都用“因为没有工作,需要从低做起,来糊弄大学生”毕竟大学生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很多的用人单位都是冲着这个目

  的来招聘大学生,而且一到了试用期结束,就会以各种原因来解雇你。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很多大学生都会怀着一个心理,觉得自己是大学的毕业生,跟其他人不一样,心里的目标比较高,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加上很多

  大学生都没有经过什么心酸,不能熬苦,不能坚持下去。

  这些都是导致大学就业变得困难的原因。

  (五)

  技术的发展与引进,淘汰大量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引入和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使得国家变得繁荣

  起来,城市化的建设也越来越迅速。每个人都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因此农村人为

  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断的向城市涌入,在城市工作,寻求发达的机会,但是很

  多农村人缺乏知识和技术,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加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化,我

  国很过产业都不断机械化,淘汰很多的劳动力,使得失业人口不断增加。

  (六)下岗人民工作生活双重困难

  当前我国的各种政治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很好的普及全国各个人民,而

  且得到的补助也很少,是非常有限的。那些下了岗的人民,为了生活,再次为了

  生活

  寻求工作,但是因为由于年龄和体力问题,很多用人单位都不会招聘这些下

  岗人民。但是那些下岗的人民还要生活,而且政府的补助不能提供他们的最低生

  活标准,所以那些下岗的人民,未了生活就算是再的工资,也会去做,同时这些

  下岗人民也成了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并不是每个用人单位都会去招聘他们的,因

  此工作和生活这两大问题经常困惑着下岗人民。

  而且这些下岗人民工作以非情愿

  的方式将失业率提高了。

  四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

  很多的人民被解雇的原因都是被解雇的人本身,没有符合他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会被解雇的,因此对人民进行知识技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而且教

  育就应该从小做起。为了我国的未来发展,必须对我国人力资源未来进行先行投

  资,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单纯的劳动力是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未

  来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来带动国家的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的培养对国

  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国家对人民的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大投资的力度,无

  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的教育。这样既能大幅度推倒国家经济的发展,又能减少失

  业率,简直是一举两得啊。

  (二)完善各种失业保障与培训制度

  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做了很多的调整,但是

  至今任然是不够完善,不完全的。但是我国是人口是全球第一大国,是很难做到

  到完美,只能尽全力的修改和完善。至今任然存在的问题有:如覆盖面不广、征

  缴率不高和保险程度低等等,这些都从正面打击着劳动者,让他们增加了就业压

  力,而且如果失业的话,就很难翻身了。而且我国对失业人民的保障是非常低的,很难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这样更是跟他们更加了负担。让失业的人民再就业的方法有很多,其他人员接受培训,学习多种知识了充实自己,自身有着多种技能,这样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人解雇,而且就算被解雇,也能很多的找到工作。因此建

  立健全和完善各种失业保障与培训制度是很重要的。

  (三)

  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并完善各种失业政策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市场来调整的,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很好的了解市场,导致宏观调控不过完善,使得失业人口不正常的增加。未了减少失业人口政府有

  关要好好了解市场,再很好的既定政策来调整市场二期为了将来着想应该改革劳

  动力市场,大力发展非正规的灵活的就业形式,想办法扩大对生产部门的投资,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劳动成本,这样能很好的减低失业率。

  人员失业之后,在各种方面都会受到伤害,影响他们再就业。为了让那些失

  业人员能重拾再就业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国家对他们的的关心主要体现在政策上

  面,完善和建立各种失业政策,很好的减低失业率同时也能提高政府在人民心目

  中的地位。

  (四)

  调整产业结构,減少结构性矛盾

  结构性矛盾指的是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不协调所带来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1是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化大大滞后,没有同步发展。产业结构与

  就业结构存在较大偏差,就业结构转型滞后。

  2、是以民为本的社会初步显现,但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协调。因此结构性矛盾与就业是有密切关系的,合理的调整结构性矛盾,能有效的改善失业的情况。调整结构性矛盾主要一方面

  要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另一方面,要加

  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调整产业

  结构。

  当今社会提供最多就业职业的就是第三产业,而且就业增长也是最快的。第

  三产业是劳动密集产业,资本投入的劳动弹性系数大。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最好

  的就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减低失业率。而且第三

  产业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劳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速企业技术创新,调

  整产业结构。

  (五)

  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而且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生从高校毕

  业,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的话,这些大学生很有可能成为失业军团的预备军呢。

  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是从政府入手。政府合理

  的控制市场人力资源的供给,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单位。使得那些大学生知

  道有很多就业单位,从而积极就职。第二个是从学校入手,高校在教育时应该有

  明确的目标和定位,让大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从而让他们朝着目标职业前进。

  第

  三个就是从用人单位入手,用人单位应该多个机会给大学生,不要随意的糊弄或

  者欺骗他们,让他们有发展拳脚的空间。最后一个就是从他们自身入手。

  通过劝

  说和开导的方式,让他们以积极、明朗的心情去面对就业。

  (六)

  促进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和生产上的大型垄断集团与灵活多样的中小企业并行发展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

  起了很大的关注。它们主要依靠本国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

  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和加工制造行业,能够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大

  批失业和待业人员。因此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很好的解决失业问题。

  (七)

  政府积极鼓励非正规就业

  其实非正规就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现在我国还是处于经

  济结构调整阶段,而且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就业结构的变迁,要求非正规部门

  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代替正规部门,成为创造就业、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因此非正规就业能很好的吸纳失业人群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提倡人民积极参与的非正规就业,从而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

  因此政府应该积极

  五结论

  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通过工作赚取金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如

  果失去工作的话,不要说什么要求,就连最低的生活保障都难以维持。

  虽然中国

  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是也不能忽略省事,应该认真对待。因此国家应当重视

  人民的失业问题,从各种方面来辅助人民就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而且还应该

  着眼未来,要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并做好预测和各种措施来预防和解决各种失业

  问题。

  参考文献

  [1]

  孔微巍.劳动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F],2011[2]

  国统计出版社,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200[3]

  张彦,吕青.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陈宗胜.收入差别、贫困及失业[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⑸郜风涛?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⑹赖德胜

  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六致谢

  本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通过这次毕业论文设计,从开始各种资料的整理搜集,到最后提纲、目录的确定,再到最后论文初稿的完

  成,历时近几个月,期间,老师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老师始终都给予我细心的指导与不懈的支持,真的非常感谢,也非常感谢各位相关人员。

篇三:我国现阶段对失业就业问题的研究

  

  一、失业现状、就业现状

  我国目前的失业人口:

  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2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3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我国的失业主要表现特点.1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即一方面有活无人干,一方面有人无活干。

  2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失业状况

  2007年的失业率是4%,就业率是96%,但是中国的统计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中国的失业率只统计城市,不包括农村,女的45岁,男的50岁以下,而且中国的失业率不同于外国一周左右统计一次,中国一年才统计一次。还有很多隐形失业的情况存在,所以实际上来说,中国的失业率应该是高于政府发表的数字,甚至超过10%的说法,这就见仁见智了。

  2010年底,中国城镇地区失业率为4.3%;全年共有514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逾12%

  4%是登记失业率。9.6%是实际失业率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6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9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4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9亿。

  (二)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三)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2003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

  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人口多,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

  时间

  毕业人数

  就业率

  2001115万

  0.72002145万

  0.742003212万

  0.752004280万

  0.752005340万

  0.762006413万

  0.77200495万

  0.70200559万

  0.6200611万

  0.68201630万

  0.722居民消费水平在提高,但是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就业人口数是呈现反向增长的,当物价上涨时致使消费水平呈现虚增长,导致工资要求上涨从而导致公司财务压力,最后减少就业机会,加大了就业压力

  1.初次就业率随时间呈现倒“U”型趋势

  将初次就业率定义为全部毕业生中“已经签约”、“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读研”和“出国”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不同于劳动经济学中的定义)。初次就业率呈现倒“U”形状的趋势,从2003年的59.8%上升到2005年的69.9%,再上升到2007年的71.1%,而2009年下降到67.1%。2007年的初次就业率之所以最高,主要原因是从事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年,高出约10个百分点。特别地,从统计结果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都在50%以下,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的比例分别为40.4%、47.2%、40.4%和34.5%,2009年的情况最差,首次降到40%以下。

  从学历层次

  来看,就业状况

  特点:第一,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表明

  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有较大的偏好。第二,从变化趋势看,各层级的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呈现倒“U”型。值得提及的是2007年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赶上并超过本科毕业生,高出0.7个百分点。特别地,专科生在“已经确定单位”、“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只是在“升学”和“出国/出境”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2003-2007年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受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进出口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加,这有利地拉动了民营企业、外贸企业的就业,因此社会对高职大专毕业生的需求增加较多。但是,这次金融危机恰恰对中国的进出口影响最大,与对外贸易相关的企业受到很大冲击。2009年各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

  2.毕业生实际起薪在多年稳定后2009年增长明显

  调查表明,起薪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起薪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提高,以2009年为例,各学历层次的月起薪分别为1510元、2276元、3637元和3757元;第二,毕业生的名义月起薪呈现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的起薪平均值分别为1569元、1659元、1798元和2331元。但是如果按消费物价指数(CPI)进行调整的话,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的实际起薪平均值分别为1569、1569、1598元和1978元。2009年平均月起薪之所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原因之一是就业单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就业比例有显著的上升。

  3.已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结构波动很大

  按工作单位性质分:国家机关、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是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1)2007年前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私营企业,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10.7%,2005年上升至16.3%,2007年进一步上升至34.2%,2007年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但是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下降到31.0%,退居第二位。(2)2007年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学校,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23.1%,2005年下降至19.3%,2007年进一步下降至5.4%,但是2009年小幅回升到6.0%。(3)2007年前国有企业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2009年有很大的反弹。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34.5%,2005年下降至29.7%,2007年进一步下降至23.5%,而2009年回升至34.5%,重新回到第一位。(4)三资企业也是毕业生重要的选择,2009年所占的比例6.8%。此外,国家机关所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0%左右,2009年所占的比例为10.9%。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国有单位的比例普遍上升,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比例都有下降。这种结构的变化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了很多就业政策,政府能够提供的岗位都是国有单位,而国有单位就业岗位的绝对增加使得国有单位的比例上升;二是因为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机会显著减少,国有单位就业岗位即使不增加,也会使得国有单位的相对比例上升。也就是说,某种工作单位就业比例的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岗位的绝对增加。

  4.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获得求职信息的三驾马车

  求职信息对求职者工作找寻的结果至关重要。调查发现:(1)“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始终是毕业生求职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但是所占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47.7%下降到2009年的37.8%。尽管如此,仍显著高于其他信息来源。(2)在四次调查中比例达到过10%的信息来源还有两种,分别为“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和“网络招聘信息”,2009年这两种渠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5%和18.3%。

  从变化趋势来看,“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以及“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的重要性显著增加,网络招聘信息的比例也大幅上升。可见,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毕业生获得求职信息的三驾马车,2009年所占的比例为77.9%。

  5.就业机会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而且起薪的性别差别显著

  性别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性别因素对毕业生起薪水平的影响也很显著,男生起薪水平高于女性。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理工农医专业上。2009年男性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1.7%,而女性为61.7%,相差10个百分点。男性毕业生的月起薪平均为2459元,而女性为21442元,相差315元。

  6.毕业生感觉工作能力、学业状况、求职技巧是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

  对毕业生的主观感受的调查表明他们认为就业影响因素具有以下特点:(1)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因素最重要。“工作能力”始终排在第1位,而“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由2003年的第7位已经上升并稳居近年的第2位。(2)学历层次、学校名气、热门专业等体现毕业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状况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毕业生普遍认为学历层次越高越容易找到工作,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中具有优势。(3)应聘技巧和形象气质已经成为毕业生非常看重的因素,甚至超过专业类型和学校声望。

  7.毕业生主体依然选择在生源地或学校所在地就业

  不论是从生源地的角度还是从院校所在地的角度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本地就业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2008年按生源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82.3%,也就是说有82.3%的毕业生是在生源地就业的,其中京津沪地区表现了最高的比例,为95.3%;其次是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比例为89.0%;第三为西部地区,比例为76.7%;中部地区的比例最低,为75.6%。在2008年按院校所在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74.6%,也就是说全国有74.6%的毕业生是在院校所在地就业的,其中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表现了最高的比例,为88.3%;其次是西部地区,比例为69.6%;第三为京津沪地区,比例为66.3%;中部地区的比例最低,为64.8%。这说明,生源所在地和院校所在地对毕业生的工作找寻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8.“孔雀东南飞”依然是流动的主要特征

  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规模来看,东部地区始终是流入规模最大的地区,流入与流出比最高的是京津沪地区;中部地区则是流出规模最大的地区,也是流入与流出比最低的地区;西部

  地区的情况接近中部地区,流入流出比略高于中部地区。这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明显。

  9.“孔雀东南飞”的相对比例有降低的态势

  2004-2008年的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去东部地区就业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而与此相对的,东部地区毕业的学生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毕业生的去向产生影响,同时传统的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东部地区出现劳动力市场饱和现象,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困难。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总体趋势在2008年有一定程度的反转,即东部地区去中西部的学生比例下降,而同时中西部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相对与07年有所上升。

  2004年,中国政府确定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为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

  201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13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5万人。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2009年底降低0.2个百分点。

  2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

  1高校毕业生逐渐增多,各种招聘单位加高学历门槛,对专科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2毕业生对自己期望过高,大多数对高薪工作没有相应的能力

  3一些学校的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导致学生的挫折教育和技能培训还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热衷东部沿海地带,不愿意去中西地区,导致东部地区就业压力过大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

  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至2003年9月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比7月底上升了3个百分点,达到70%,其中本科生约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约为55%。2003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高校

  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人。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68万,极有可能,仅2004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突破300万人。到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将很可能突破34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而且是进一步增大。

  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就业质量,工资收入都特别低。

  分析发现,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以下特点:不同学历之间差异显著:专科为34.7%,本科为77.9%,硕士、博士分别为90.4%和80.5%。可见,专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

  3经济发展战略和劳动力就业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战略步骤是分“三步走”,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分析

  1.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状况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构成现实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有3部分:一是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二是现存的下岗人员;三是流动寻求就业的农村闰垂

  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是新生劳动力增长快,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而非公有制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劳动力使用成本偏低;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力资源不能任意流动,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形成;劳动力市场秩序不规范;供需结构性失衡和信息不畅等.从中国的人结构的变化看,这个可供劳动力基础的部分人群增长速度减慢,城市劳动力增长靠农村劳动人口迁出,农村劳动力群体也在出现减少,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非农化就业率和异地就业率低,农村内部就业隐形事业严重,非农化就业质量不高,劳动收益低下,农村和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问题。农村内部富余劳动力过剩,农村劳动力面临就业压力大,农村劳动力非农业化就业率和异地就业率低,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

  4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对我国影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行政管理政出多门,社会保障项目之间协调困难。在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长期分属国家劳动部、人事部管理,离退休人员待遇差别过大。因

  此要适时分步地建立起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管理透明执行。对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保险界定不清,发生按所有制性质分部门管理基本养老保险的现象要逐步理清,实现和谐、公正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障部分项目改革滞后

  社会保障的国家单一保障模式改革滞后。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除改革原国家保障项目外,还必须建立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对于仍应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社会救济等项目来说,基本不存在多层次保障的问题,而对养老、医疗保险则必须尽快建立多层次的保障制度。

  (三)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全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覆盖国有企业,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仍然是在国有企业进行。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实际上也局限在国有企业,要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因此实行拥有良好“便携性”和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既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为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大市场开辟了道路,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

  (四)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偏低,属地原则未能落实

  完全由政府负担的保障项目和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项目,统筹的层次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强,而目前我国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都不同程度地偏低。基本养老保险以市县级统筹为主,保障的共济性受到制约。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一直是按属地进行管理的。属地管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养老、医疗保险项目方面。从“企业自保”向社会保障转变的过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行业统筹与地方统筹分割。易贫富不均,削弱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共济作用。因此,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好地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必须坚持实行属地原则。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及管理尚不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基金筹资困难。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三方。其中。企业担负着筹资的大部分责任。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在社会保险统筹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经营很不景气。在收缴比例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按时足额缴纳其所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出现了实缴率逐年下降而拒缴率或欠缴率逐年上升的现象。同时据审计和财政、劳动部检查的情况表明,挤占、挪用基金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投资房地产血本无归;有的超标准提取和滥支管理费挥霍浪费;有的对存入财政专户的基金截留利息;有的公款私存、化公为私,甚至失业保险基金也出现被挪用的现象。对此要加强保险缴费与未来给付之间的联系,以较高的透明度重塑和强化劳动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保管账户。杜绝挤占挪用现象。

  (六)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

  在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职工与企业关系是一种劳动契约关系,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通过劳动合同实现就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企业没有任何义务再承担他们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生活事务。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从企业办社会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与其它经济类型的企业平等竞争。从总体上看,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面的社会化程度相比,社会保障事务管理的社会化进程更为缓慢。

  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拓展社区平台职能,为居民的参保登记、缴费、就医管理提供基础性服务。

  (七)社会保障亟待加强立法

  社会保障立法是关系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只有完善立法,才能使社会保

  障制度规范化,并覆盖到全社会。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是靠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行政规章以及地方行政规章推行。我国近年来社会保障各项目标进展情况差异较大。有的比较成熟,有的尚在探索阶段。目前我国要进行总体社会保障立法还比较困难。因此。现在应当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别制定法规。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立法。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金问题

  .挪用基金现象严重。审计署的相关统计表明:自1999年以来,审计署组织审计养老保险金共5825亿元,查出违规违纪基金269亿元,其中挤占挪用110亿元,大部分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委托金融机构贷款或自行放贷、投资入股和经商办企业,有些甚至无法收回。

  .资金存储管理混乱。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滚存数额较大,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为了拉存款,为保险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通信工具及工作人员福利,把应属基金增值的利息变通为小集体的利益甚至个别人的利益,出现了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等现象。

  基金保值增值措施难以奏效。鉴于普遍的工资水平上升较快并有时伴随较高的通货膨胀因素,而所积累的基金又不能保证较高、稳定的收益串,致使未来的养老金收益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事前测算的收益率和到期实际兑现的收益率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在基金积累问题上,一方面,因老职工的养老金缺乏来源,被迫挪用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致使基金积累难以形成;另一方面,有限的积累也因缺乏有效管理和投资手段而难以保值增值。

  .医疗保险费用的征集有困难。社会统筹账户的特点是个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同个人的缴费联系不紧,再加上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许多企业无钱可缴、有钱不缴和缓缴,造成医疗费用征集不足。同时这种病人看病、医生开药、国家和企业付账三不联系的机制,又造成医疗费用浪费和部分职工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的问题同时并存。

  .失业保险资金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国外失业保险金的来源多数为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而我国失业保险金的来源为企业和个人共缴,而且缴纳的比例较低,现行的失业保险金,按企业工资总额的3%缴纳,企业缴纳2%,个人缴纳1%,但按工资总额3%提取的失业保险金只能承担不到2%的城镇失业率,但目前的城镇失业率为

  9%。另外,对失业保险金的管理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失业保险金支出结构不合理,保险标准确定比较混乱。失业保险在本质上是不同于社会救济的,它主要是对参保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支付的费用。由于失业保险是由劳动者个人和企业、单位按规定缴纳保险费用,从而获得享受失业保险的权利。所以,不能把失业保险当作失业救济来使用。但在实际上,我国失业保险积聚的相当部分的支出是用于失业救济。

  二、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偿还应对老职工的养老金隐性债务。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中老年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占年度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较之于其他许多国家仍处于很低

  的水平。从动态过程看,因为老职工养老金并不需要一次支付,而是在相当长的年份内逐年偿还,每年支付的数量并不是很大,所以不存在偿还能力不足问题。包括:(1)结合对国有企业的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将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划归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用股权收益支付隐性负债;(2)将部分国有企业划归社会保障机构进行经营,以其经营收入偿债;(3)将一部分国有资产(例如一些中小企业、部分国有房地产等)进行出售、租赁,以销售和租赁收入偿债。

  2.完善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必须真正实现行政管理机构与基金投资营运机构,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分设。在保持必要的政府监管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投资机构交给市场,例如,像智利那样培育一个养老金基金的托管人市场,成立多家形成竞争态势的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建立在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之上的市场竞争降低管理成本与管理风险。

  3.选择多种投资方式,确保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基金如不能有效投资运营,便难以保值增值,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保险支付需求。为确保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可选择以下几种投资工具:(1)银行存款是当前的主要投资工具,但其比例应该逐渐降低,可保持在不超过

  20%的水平。(2)国债是养老基金较好的投资选择。从国债二级市场中寻找获利和以更低成本变现的机会。另外,养老基金可以中央养老基金为主,争取获得国债一级承销资格,从而减少国债持有成本,增加收益。(3)有选择地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可以从两方面向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一是新基金发行时,规定一定比例向养老基金发行;二是在二级市场上选择业绩良好的基金,在适当的时候购买基金份额。(4)可以有选择地以一般投资人身份投资上市流通股。这是有较大风险的投资,要十分谨慎,投资比例不宜过高。(5)可以有选样地投资于优良的企业债券或基本建设债券和金融债券。

  4.改革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按照现行计发办法,缴费满15年以上的,基础养老金按当地职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20%计发,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按账户储存的1/120计发。这种办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缴费15年以上的参保人员多缴不能多得。二是不符合退休人员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退休人员退休后的平均余命在25午以上,而按现行计发办法个人账户储存额领取10年后就领完了。因此,这种不够合理的办法必须予以改变。按照新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参保人员每多缴一年增发——个百分点,L不封顶,有利于形成“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激励约束机制,而且这样也符合退休人员平均余命的实际情况。

  (二)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1.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要根据条件,逐步把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业主及其从业人员都吸收到基本医疗保险里来。

  2.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划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补充医疗保险应该交由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二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政策。就税收方面而言,比如补充医疗保险费在一定额度内(工资总额的4%)予以税前列支;对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公司,保费收入减免营业税;对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

  3.加强医疗保障经费的征集和管理。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财务制度、审计监察制度和激励机制,保证经费的征集,防止不缴欠缴和拖缴、贪污挪用、周转缓慢等现象的发

  生和蔓延。同时可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确保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投资,使基金得到不断增值。

  4.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可以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支付,并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各级劳动保险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定期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统筹地区应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监督组织,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5.加强医疗服务管理。要改革医疗机构,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要引进竞争机制,明确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对基本医疗保险通过竞争、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管理,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在适当降低医药费用水平的基础上,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

  (三)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1.扩大失业保险金的筹集渠道,努力增加失业保险金的数量。具体办法:一是统一全国的失业保险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二是对所有的城镇从业人员,实行强制性的失业保险缴纳的制度。三是在一定时期内征收失业保险特种税。四是进一步严格国家税收。现在偷漏税的情况比较严重,有的地方实际收税甚至达不到应收税额的1/10。即便是降低税率,只要严格征收措施,加大偷漏税的成本,也能够扩大财政收入,从而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2.要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范围。根据《劳动法》的要求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失业保险范围将覆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城镇企业、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这样就解决了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有险无保的问题。同时,实行统一的缴费标准,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全社会统筹使用。

  3.加强监督机制。可以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劳动者代表和其他合法团体代表组成的失业保险监督机构,由过去的一方代表增加为多方代表,重大问题由保险监督机构集体决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同时,加重法律责任。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足额收缴和有效使用,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4.把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结合起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目的是为社会发展解决好稳定的问题。因此,失业保险部门一方面的工作是对失业人员的保险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的工作是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建立再就业的机制。这一机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制定激励再就业的给付条件,失业者必须在失业后登记求职才能具备领取失业救济的前提条件,失业第二年的失业金要降低10个百分点,介绍职业无充足理由而拒绝两次者停发失业金等。(2)建立一套促进就业的体系,为失业者创造再就业的条件。(3)对雇佣单位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其为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包括械市居民,还要包括农村居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村逐步建立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制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公布的近几年农村养老保险有关统计资料,1998年,全国已有2123个县(市)和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有8025万人,全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收入31.4亿元,支出5.4亿元,当年结余26亿元,期末滚存结余166;2亿元。然而,从1999年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加人数一直在减少,1999年为8000万人,2000年末为

  6172万人,2002年底为5462万人,到2003年只有5428万人。这说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十年,收效并不理想,依然参保率低、覆盖面窄,需要大力发展,其思路如下:

  1.发展农村的社会救济制度。发展农村的社会救济制度的重点是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不仅是改革与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重大举措,而且也是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在社会救济中还是沿用“不规范、不统一、实施中具有很大随意性”的传统方法,没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的人口大多数在农村,随着农村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整个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以及农村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迫切性也越来越突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对于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310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共有6899万农民实际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国共筹集资金30.21亿元。这一数字只占全国农民的1/10不到,筹集的资金也十分有限。要使广大农民基本上都看得起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四:我国现阶段对失业就业问题的研究

  

篇五:我国现阶段对失业就业问题的研究

  

  对我国失业问题的探讨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与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就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多种现象研究表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险峻。

  一、我国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1、1.1就业的理论界定及相关内容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不以获得收入或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活动、家务劳动等不属于就业。

  我国的就业人员包括:职工,就业的离退休人员,营业主,体户,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镇企业从业人员,村从业人员,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

  1.2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作为一个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人口就业压力也为最大。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成为中国当前阶段的基本国情。

  截止到2003年年底,浙江省全省134.12万征地农转非人员中,仍处于就业年龄的有88.08万人,其中从征地后一直未就业的有45.64万人,占征地农转非劳动力人数的51.8%。无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失地后应就业仍未就业的人数均超过半数,这样更多的农民涌进城镇,为寻求更多就业。

  据有关方面计算,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已超过10%;农村的实际失业率则远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

  远大于这个数字;从绝对数看,最保守的数据是目前尚有1.7亿左右的的剩余劳动力存量,并且每年有1000万左右(该数字与城镇新增劳动力有一定数量的重叠)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向市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大给城镇国有经济部门带来了冲击,导致非充分就业状态的劳动者从国有经济部门被排斥出来。从两个方面可以评价这次冲击:1996-2002年,国有经济部门从业人员减少了4025万;城镇劳动者行业分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劳动者行业分布变化,如“制造业”和采掘业严重排斥劳动者。

  中国过剩的劳动力,已经严重制约社会的经济发展,阻碍社会生产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加上我国加入WTO,对人员要求增大,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一再导致人才缺失。

  2、我国的人口失业现象

  失业对劳动者个人来说,一般是指有工作能力而没有工作又在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反映。

  随着市场机制主导地位的逐步建立,即便是达到充分就业,也并不意味着全部人员都有工作,它只是表明社会就业水平达到失业人数与职位空缺相吻合的一种状态。

  失业是相对就业而言,失业人员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人口和劳动力的一部分,对个人来说,失业可能发生在初次寻找工作之时,也可能发生在就业之后的某个时候,但经过一段寻找工作的过程就可能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失业是一个动态概念。

  对失业率的统计,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但统计的范围有限,失业率的统计是根据城镇登记待业人口,城镇从业人员与城镇登记待业人数等劳动力调查所得。实际上,这统计指标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目前日益突出的城镇失业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失业现象有以下几种:(1)城镇职工公开失业。包括城镇职工登记失业,未登记失业的;(2)城镇非常住人口失业。如农村居民进城寻找

  -3-

  工作的人员、民工失业人员等;(3)农村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无业人员。亦称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从事无效农业活动的劳动力,不从事农业活动且未异地迁徙的人员,或最小范围内的可以是永久脱离农业劳动,而且异地迁徙的无业人员,还有经济学意义上的边际生产率小于边际劳动报酬的劳动力。概念比较模糊;(4)城镇隐形失业。指经济学上边际生产率小于边际劳动报酬的劳动力,却在名义上处于就业状态;(5)农村就业不足。即上述从事无效失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小于零)的劳动力和不从事农业劳动但未异地迁徙的无业人员。

  但上面所述的失业,对城镇居民来说,失业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隐形就业指边际产出小产边际劳动报酬的就业,对于农村居民,就业不足指边际产出小于零,但人均产出大于人均生存消费水平情况下的就业,一般不受劳动力供求关系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农业劳动力比重近一半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的就业不足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最突出问题,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造成城镇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

  二、就业制度的问题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制度的改革有明显的影响,产业衰退最直接。产业衰退往往使多数企业陷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困境,人员调动、裁减员工是衰退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1、受我国大规模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就业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就业服务体系中包括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劳动就业服务等四项主要内容:

  职业介绍:包括求职登记,劳务市场信息收集,企业用工调查与登记,就业与用工的指导和咨询,以及就业预测预报等;

  -4-我国的就业制度形式

  就业培训:主要面对失业青年、妇女和残疾人等开展的就业前培训,失业职工转业训练;

  失业保险:失业救济、失业医疗补助、失业职工管理以及对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给予帮助;

  劳动就业服务:在国家资金、税收和就业政策支持与主办单位扶持下,举办各类生产经营网点,直接安置失业人员。

  除以上四类,我国还有其他群体的就业政策:

  对城镇的新增劳动力,主要为其提供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项服务,引导其通过市场实现就业;

  对下岗职工,主要通过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来保障其基本生活,指导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在农村搞好种植业同时,向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深度发展;二,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根据实际向非农产业转移;三,发展小城镇,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四,对特殊群体如妇女、残疾人,按相关法律指示实行就业措施;五,对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企业校园招聘活动招收实习生或应届毕业生。

  我国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临时工、季节工、劳务工、承包工、派遣工、小时工、自由职业者等。

  我国就业制度虽然不断趋向完善,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是存在多方面的缺陷,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就业压力的长期存在。

  2、(1)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但劳动力分配不当,很多劳动者无法从事相应的职业,与此相对,一些累、苦、脏、险职业和技术工种招工难,造成劳动力结构分配矛盾。

  (2)改革开放后仍存在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

  城乡分割的传统就业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大量进城务工的劳动者仍然过着寄居城市的生活或呈候鸟迁徙状态,城乡二元就业制度是区域封闭的,进城劳动者基就业制度的形式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影响

  -5-

  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城市的发展受到城乡间和区域间户籍壁垒的限制,生产要素难以合理流动,城市劳动力结构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日益膨胀。

  目前的失业问题实际上是二元户籍就业制度下产生的劳动力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业,是多年来政府以制度规定城镇居民就业特权使然。

  (3)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城市中的长期失业者、残疾人员、部分大龄妇女的就业权利难以得到保证。个别企业管理人员仍存在着性别歧视等偏见,不招揽女性或大龄妇女;对于残疾人的招用,除了部分企业专门招揽,大多数企业均将残疾人群体拒之门外。即使国家和政府对这些就业困难的特殊团体给予劳动就业的政策上的支持和保护,但没有真正落实到一些地方省市,这些群体劳动权利得不到实现。

  (4)充满人身依附关系的单位就业制度

  。在城镇公有制领域,一个人一旦就业就很难变更工作单位。如果他进入一个更好的单位,譬如从一家竞争性国企进入了一家垄断性国企,他就会获得更大的社会福利保障收入。但这种情况是较少的,因为制度利润较高的单位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在部分地方和企业中,还存在个别靠势力关系或者单位人事关系进入企业工作的情况,这种招聘程序的漏洞,造成多数人才的缺失,也是对各应聘人员的不公平。

  (5)随着高校扩招,我国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竞争。这意味着劳动力素质成了重要的选择因素,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还是存在一定局限:如:地方院校毕业生跨省就业受限。跨省就业的毕业生,必须向所属系统或地区交纳相当数额的培养费,虽然进入21世纪的今天,政府逐步取消了跨地区、跨行业收费,但仍有少数区域和地方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劣势暗地操作、巧立明目变相收取就业安置费。如专科毕业生被一些就业市场广阔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公开制定的地方就业制度所限制,不能到该地区就业,而只提高就业机会给本科毕业生,甚至加大成本录用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

  三、就业形势与环境的分析

  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将达10.5%,2007年将回落至10%左右。同时指出,-6-

  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摘自《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科院。

  1、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对失业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与劳动力的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科技进步在产业兴衰中的“摧毁”和“创新”作用,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变动、调整、升级,从而对劳动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复杂的影响。

  从工业革命的“蒸气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现在的“原子能时代”,人类在生产经营中所使用的资源能不断更改,随着科技进步,现今人们发现并使用诸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合成材料、生物基因等可再生资源,因此开发出不同新产品,行业、产业的结构也随着产品变更,市场需求而变动。

  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根据国际经验得出,凡是人口众多、土地和资本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结构都要经历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这一过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呈现出特殊的市场性质,是其他大国无法比拟的,国内市场可容纳若干个使产业内形成合理竞争结构的大型企业。我国有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且劳动力成本低,吸引外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

  有新的产业产生,与之相对就有产业衰退这一产业生命周期过程阶段。概括来说,产业衰退并非是产品的衰退,而是技术的衰退。产业衰退可分以下几类型:

  (1)产品替代型。新产品的出现,一种是从前没有的该全新产品,另一种是可以替代原有产品的新产品,后者产生会导致原有产业(产品)的衰退。产品替代的原因可以是原材料或能源使用发生了变化,如钢材替代木材,太阳能替代电能等;也可以是新的技术系统创新,也称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工业革命的飞跃可以说明,如电子邮件替代电报,电子计算机系统对手工打字机等的替代。

  -7-

  (2)需求变化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人口结构、消费偏好等因素影响,社会需求和消费结构会逐渐地变化和升级。

  (3)政策干预型。产业的兴衰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但由于生产或消费的外部效应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政府的“看不见的手”进行干预也是必需的,政府的政策干预会导致或促使产业的衰退。政府干预政策如环境保护政策,政府会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限制、压缩直至停止某影响生态的产业生产;又如抑制消费政策,政府通过消费税、行政法规等方式限制对香烟、烟花爆竹等有负的外部效应的产品的消费,从而导致该产业的停滞。

  产业衰退对失业影响的可能性:

  (1)

  产品替代型的产业衰退

  产品原材料和核心技术的变化性质决定产品替代,如果原材料的变化是内生的,可以在原生产技术基础上变化的,加工技术越简单,则原有劳动力不需长期专业培训就能掌握,劳动力就无需减少或转移;如果原材料的变化是外生的,其加工工艺完全不同于原材料,就可能需要减少或转移劳动力,从而造成失业。

  当产业的核心技术发生了质变,即产生新的技术系统,失业就随之出现。但在产业产生新的分工或细化产品工种,这样就不会减少劳动力需求,反而有可能增加劳动力。

  (2)

  需求变化型的产业衰退

  由于需求的变化引起的产业衰退,一般产业的规模会相对或绝对萎缩,大多情况下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产品的需求弹性、可替代性和劳动生产率决定其影响程度。我国农业的粮食种植就是需求弹性低、可替代性小,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需求会相对下降,产业规模相对萎缩,对劳动力需求影响不大,但生产率持续提高,就会导致产业劳动力过剩。

  (3)

  政策干预型的产业衰退

  环保政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如果在特定地区实施环保政策,则不符合要求的产业受到限制或停止在该地区生产,并能转移生产地区,在这种情况下,该产业部分劳动力也可能跟随产业而转移;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导致产业受限制或停产的环保政策,这样引起的失业就不能转移到国外。

  -8-

  抑制消费政策的对象一般是需求弹性较大的享受性消费,一般有其特定的消费群体和比较稳定的消费量。政策抑制这种消费,结果大部分是影响产业的发展,使其保持一种低速增长或停滞状态,这类企业在供给能力和市场需求受到抑制情况下,往往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更大的盈利,这时企业的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也会下降。

  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中,农业无论从产值比重、就业比重来说都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加入WTO后,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生产技术、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等都受到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的传统农业被归入了衰退产业。由于农产业的“衰退”,才产生我国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2、加入WTO后我国的就业问题分析

  中国加入WTO后,会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带来很多的挑战。

  首先,在高科技产业竞争中,如数码相机、手机、汽车、掌上电脑、家电、家用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购买竞争中,我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逊于国外产品,从而使一些竞争力弱小的高科技企业无法适应国际竞争,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倒闭。

  第二,国内仍存在着一些国有资产独家的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的失业在我国加入WTO后会增加。垄断性行业效率低下,冗员较多,随着外企的介入,垄断性局面逐渐被打破,国有垄断企业原有的旧管理体制将逐步被新的管理体制所取代,经营理念和经营体制将发生质的变化。行业的体制改革,必然引起冗员的裁减,失业的增加也在所难免。

  第三,我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就业压力比其他产业要大。国际农产品的强烈冲击,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降低,特别粮食进口的大量增加,价廉质优的国外农产品迅速占领国内市场,这样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和农业产业规模的萎缩,将导致许多农村劳动力不断地被迫离开目前的农业耕地去寻找新的就业方式和途径。一般情况下,城镇给予农民的就业机会有限,进城

  -9-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竞争十分激烈。

  第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对我国高素质人才的挑战。世界各国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例如会计行业,会计行业是高智商的行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水平、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技术等,虽然我国有大批会计从业人员,但注册会计师这一高级别的从业人员相对缺少。一方面外资会计事务所的进驻我国会计市场,其规模庞大,资本实力强,管理经验丰富,服务范围广,员工素质高,产品价格优势明显等竞争优势,冲击着我国一些市场竞争力弱的事务所,造成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另一方面,一部分会计人员面临严峻的再学习和再就业的挑战的同时,外国会计公司为了在我国迅速扩大业务量,一般会以高薪、出国培训、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条件从国内的会计机构挖掘人才,导致国内会计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流失,加剧其经营风险。

  第五,应届毕业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待就业群体,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国际竞争的压力,促使各类人才的素质要求要高。本科大学毕业生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国际竞争的需求,研究生人才的教育越显重要,特别是有外语语种专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饱受欢迎。即使拥有如此条件,但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如挫折承受能力)不足等方面仍是企业招聘人员对部分大学生的评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存在。

  3、就业问题的严峻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存在着对国民经济以及国民基本生活有一定的危害。

  一、就业问题严峻很大程度上阻碍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宽松的环境,但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无法从企业转移出去,致使企业改革难以进行。

  二、过剩劳动力资源遭到浪费和劳动力素质退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就业问题严峻的危害

  -10-

  动者创造财富的道路,劳动者无法就业就沦为失业者,无法体现自己个人的社会价值;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需要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加以积累,但失业人员长时间无法找到工作,会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惰性心理越来越强,过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都生疏淡忘。失业者没有经济收入来源,自然无法享受消费品,这样更减少消费产品的产出。若劳动者的失业率过高,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服务要加重,不利于国家经济水平进一步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扩大再生产。

  三、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目前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家庭的收入来源都是通过就业得到的,就业问题主要就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问题,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一旦失去了赖以生活的工作,原本收入不高,家境不充裕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近年来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速率相对缓慢,2005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最高达10.7倍。据统计,2005年一季度全国人均总收入3132元,比去年同季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8元,比去年同季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增幅比去年同季回落1.2%。人均消费性支出2020元,比去年同季增长9.9%,实际增长7.2%,较上年同期回落0.7%。就业问题严峻是导致近年来我国不同利益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相差悬殊加大的一大主因。

  四、影响社会生活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上处于一种隐形失业的状态,靠非农业活动而获得财富,也有可能一些闲在当地的进行聚众赌博、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等影响当地治安的问题,外出打工者也会有盗窃抢劫的行为。失业容易引起社会动乱,失业者往往会相互吝惜,有“同舟共济”之同感,这些失业者心理一旦严重失衡和不满,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的情况下,失业者无法解决生活问题,很大可能会聚合起来对政府作出不满行为,甚至对抗政府。如2001年大庆以及全国一些地方出现浒、示威、静坐、闹事等不稳定事件。总的来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诱发社会不稳定。

  四、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对策

  我国社会要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11-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先面临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民的失业问题,是做好一切规划工作的根本。

  1、完善我国的就业制度,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1)变革户籍就业制度。取消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的管理制度,以城乡统一的居民户籍制度代替,允许各地居民在全国范围内以平等身份自由地迁徙和择业;取消传统户籍制度的附加的各种权限,采取人口管理制度,使户籍不再成为就业和居住的障碍。改革户籍就业制度是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前提。

  (2)实行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关于农民工的转移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对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鼓励发展各类就业服务组织。

  (3)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弱势就业群体的政策保护,加大扶贫力度,如向低收入的特困户推行“廉租房”制度,对购房有困难的下岗失业职工提供“经济适用房”;对特困职工子女就学给予减免学杂费,助学贷款等支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奖学金,为其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等多种形式的援助。以确保贫困家庭子女能够平等地享受受教育权利,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的范围与程度。

  (4)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市场,让各类型的人才都有门可循,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2、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水平

  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人力资源,但最稀缺的是资本资源,因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分配资本资源,是我国就业战略目标。在保持目前较高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增长的前提下,有效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幅度提高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和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节省资本,合理多用劳动力,不断积累资金和资本,还有技术创新,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既促进经济,又促进就业增长。积极鼓励

  -12-

  各类劳动力,从国有经济向非国有经济流动,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流动,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积极提高劳动人力资源素质是必要的。劳动力通过职业培训中心接受再教育,增长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特别是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力,知识相对贫乏是他们的特点之一;下岗失业人员或其他待业人员应对当前就业形势和国家就业政策进行了解,结合自己实际,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实现再就业;加强高校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教育增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本科教育多与社会实际同步,稳定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合理发展非正规就业途径

  第三产业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有为流通服务的产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地区的优势所在,也是潜力所在,根据各地方的资源特点不同,发展不同的适合当地资源特点的产业,如旅游业,餐饮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大部分由于农业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而失业的人们带来新的希望,也是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分。

  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其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在2001年分别比全国水平高6.8和5.3个百分点。广东第三产业在实现小康过程中呈现的一些发展特征,可以给发展第三产业的地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非正规就业是指失业人员以个人或组织起来的方式参与社区的便民利民服务、城市管理服务、家政服务,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临时性、突击性劳务,以及以家庭手工业、工艺作坊等个人自谋职业、合作就业方式进行生产自救,但又无法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

  非正规就业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非

  -13-

  正规就业人员中家庭就业、自营就业和非全日制就业人员一般教育程度较低,就业形式、工作机制比较灵活多样,劳动组织也十分简单,就业方式往往根据生产经营方式以及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也是社会的闲置劳动力实现再就业的途径,因此,必需认真对待发展非正规就业途径:社会合法保障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权利;正确引导人们取消、避免对一些低下的就业人员的歧视;取缔黑职业中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五、结论

  总之,在解决具体的失业问题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劳动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就业制度,发展多元化和多渠道的就业途径,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力求做到人人就业,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4-

  -15-

篇六:我国现阶段对失业就业问题的研究篇七:我国现阶段对失业就业问题的研究

  

  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我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研究胡

  飞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8摘要: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结构在不断调整,城镇失业人员不断增多。2020年,我国遭受了新冠疫情冲击,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这也导致了当前城镇失业人员进一步增加,加强城镇事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分析对象,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接着阐述了影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因素,论述了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对策,以便可以推动城镇事业人员再就业,使他们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减少城镇失业率。关键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图分类号:F249.21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0)30-0119-0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层次调整之中,产业升级和企业体制改革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所需要人才的素质越来越高,这也使得一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2020年我国遭受了新冠疫情冲击,当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不容乐观,很多城镇企业开启了裁员模式,城镇失业人口再就业成为当前一个热门话题。调整之中。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之中,传统产业必然会出现融合变化的现象,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失去原有地位,这也导致了从事该行业的很多劳动者会失去原有工作机会,同时他们会陷入到重新找工作非常尴尬境地之中。例如,当前第一产业已经由过去吸纳劳动力向排斥劳动力方向进行转变。随着机械化和规模化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在不断下降,这也使得一些原先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想在第一产业再就业就变得非常困难。近些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开放程度依旧非常低,这也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吸纳社会再就业人员,使得很多失业人员难以重新上岗。一、相关概念的介绍(一)就业就业主要是指在一定年龄段之内,人们通过从事某种活动来赚取报酬。在我国,就业主要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所从事的一些合法职业。(二)失业失业主要是指处于劳动年龄,具备劳动能力同时具有劳动意愿,但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的状态。失业可以分成多个不同类型,例如技术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等。一般来说,失业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出现了失衡状况,这也导致一些具有劳动能力并且具有劳动义务的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技术进步对再就业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都处于技术变革大环境之下,技术变革和进步必然会使得劳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对于劳动力分配也会产生全新影响。技术变革必然会造就一些新的就业岗位,新就业岗位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这必然会导致一些不能顺应技术发展的人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难以有效适应社会变化发展需求。对于当前很多城镇失业人口来说,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都非常低,素质也不高,大部分都并不具备一技之HumanResources|人力资源三、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对策(一)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第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大再就业。第三产业和第一、第二产业不同,第三产业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潜力,同时第三产业所容纳的从业人员也非常多。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常常会占到整个国家GDP70%以上。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当前第三产业在国内经济的占比并不高,依旧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包含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面非常广泛,其中家政服务业、餐饮行业、零售行业、交通运输行业都可以吸纳大量社会闲散劳动力,具有非常大的就业潜能。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入门门槛相对较低,初期启动资金相对较少,非常适合于教育水平较低的下岗失业人群,可以为这些人群再就业提供合适的岗位。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优势,为人们就业提供更多选择。第二,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之中,非公有制经济是非常重要的组成,具有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等一系列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都处于变革之中,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原有大量安排新增劳动力企业现在已经不能够再容纳更多人就业,而且企业改革也向社会释放了许多剩余人员,下岗分流也必然会导致很多剩余人员出现。当前,很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户企业开始承担了吸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历史任务,许多劳动力都集中在非公有制企业之中,可以说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可以解决下岗再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活跃经济,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二)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了可以促进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建立一个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势在必行。为此,我们首先必须建立起跨省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管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进行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可以打破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之间原有的界限隔阂,确保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助于使下岗再优越人员获得工作。第二,不断完善服务就业体系。通过改善服务就业体系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更好的完善劳动力市场。通过有效改善就业服务体系可以建立起劳动力信息网站,通过大数据加强工作信息实时传输,可以使得求职者以及用人单位更可了解当前的求职供求状况,为城镇下岗再就业人员的就业提供便利。(三)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第一,加强事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当前,城镇失业人员出现了低龄化的发展趋势,青年人占据失业人群的比重越来越大。青年人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而且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较高。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行政青年事业人口的劳动力素质培养,政府部门和一些社会组织单位需要进一步加强青年的培训力度,大力发展职业培训。除了青年人群之外,一些大龄

推荐访问:我国现阶段对失业就业问题的研究 就业问题 现阶段 失业